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元朝时浑河第二次改道 沈阳城市格局由此定型

发稿时间:2017-05-26 10:16:39 来源: 辽宁日报 中国青年网

新乐遗址与浑河故道关系图。

1888年,沈阳小河沿大雨后的情形。

沈阳二台子关帝庙,浑河曾从庙前流过。

1905年,浑河上的大宣桥。

  核心提示

  在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的橱窗里,有一幅沈阳地区古代地貌图,图上标出浑河两次改道的路径。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他们认为,沈阳城不管是11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还是7200年的人类居住史,抑或2300年的城市发展史,都是一部让浑河牵着走的历史,浑河往哪里改道,城市就往哪里发展,历史上浑河两次改道决定了沈阳的城市格局。

  7000多年前,

  新乐人沿河而居

  沈阳自古以来就是三川环绕:辽河拱其北,浑河穿其南,蒲河居其中。如今,浑河、蒲河均已成为沈阳的城中河。历史上,浑河有过两次改道,浑河改道后留下的三条河道铺就了沈阳城从候城、玄菟、乐郊到沈州、沈阳路、沈阳中卫,再到盛京、奉天、承德,直至今天的沈阳城市格局。

  沈阳市浑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邓凯告诉记者说:“浑河进入沈阳最早的河道是从沈抚交界处的下木厂经东陵天柱山和农业大学前,流经二台子关帝庙、昭陵、新乐遗址、塔湾南,到丁香湖后向西。”

  20世纪80年代,沈阳的水文地质工作者曾经对新乐遗址南部的河道进行考察。从新乐遗址台地下的沙河子到塔湾的勾连屯,挖开过10多个沙坑,沙坑的底部都在距今地表15米之下。这说明古浑河的河床比现在低15米,古河床的底部散布着许多粗大笔直保存良好的榆树古木。人们对其中的一棵进行测年,其埋藏时间距今7340年左右。邓凯说:“那时正是新乐下层文化时期,先人们正在经历一个凶猛的洪水泛滥期。”

  丁香湖,早年是沈阳最著名的采沙地,因为大量采沙才有了今天的丁香湖。为什么这里有这么丰富的河沙资源呢?邓凯介绍说,最早的浑河是经这里一路向西的。由此我们可以勾画出最早的浑河水道是在大约现在的北运河一线,后来被称为“沈水”。

  沈阳故宫博物院原研究员李仲元认为,11万年前,沈阳最早的人类在如今沈阳农业大学的后山上活动,滚滚的浑河从山前流过,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水源,同时也创造了渔猎条件。从那时开始,古老的“沈阳人”就开始一河两岸的生活。

  据《新乐遗址概述》记载,考古专家对遗址前的沙河子沙土矿进行科学检验鉴定,证明“它是一条古河道,水域宽阔,流量很大”。由此考古专家推断这里就是浑河在沈阳境内早年的河道走向。李仲元说:“这里在距今7000年前的时候,浑河水浩荡西流,四季温暖,雨量充沛,草木繁茂。新乐人居住的台地上有以柞栎为主的阔叶林,林缘和河边坡地则有山杏、山里红、悬钩子、榛子等野生果树,河流两岸的平川地则有茂密的榆木林,雨季到来,河水泛滥,水势凶猛,颓岸拔树。枯水季节,河汊纵横,池沼棋布,水族富饶,鸟兽群集。因为浑河,因为这样的自然环境,才养育出了新乐文明。”

  辽金时期浑河改道五里河,

  被称为沈水,留下万泉公园、小河沿等名胜

  据《辽东志》记载,在辽金时期,浑河第一次向南改道后,流经五里河附近,即书中提到的小沈水。书中提及,明朝的小沈水是“东自浑河分流”,也就是说,浑河(即沈水)第一次改道后大约只存在了百余年,在元朝或元末明初时再次向南改道,即今天的浑河。

  据《奉天通志》记载:“浑河之名,著自辽史。”这说明在辽时就有了浑河之名,而非民间所说的努尔哈赤为了迷惑明军故意以马粪将河水弄浑,才有了浑河之名。佟悦说,辽金之后,浑河改道现在的南运河一带,从下木厂经东塔、小河沿、万柳塘、青年公园、南湖公园、罗士圈西流。这条改道的浑河,大约因辽太祖在候城故地重修土城名为“沈州”而名之“沈水”。其实“沈水”之“沈”,古字同“沉”,亦有“浑”的意思。

  浑河第一次改道后的故道亦如昭陵、新乐前的故道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水流不断。所以明初成书的《辽东志》和《全辽志》等书都称其为小沈水。《盛京通志》 在上卷二十五“山川”一节里,谈及盛京城南那条河时也说:“小沈水,城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一曰万泉河,至骡子圈,南入浑河。”这说明在《盛京通志》编撰的乾隆年代,小沈水已经是自“泉眼发源”,通过大量地下水源来补给的内河。这条内河,在1941年时干涸了。由于天然水源已无,五里河在新中国成立后则修建成人工补水的南运河。

  佟悦指出,浑河改道为沈阳城的形成创造了新的格局。这就是在自然生态上留下了“小沈水”的万泉河和南运河,在人文建筑上留下了沈阳故宫。

  由浑河故道所形成的万泉河有浑河水在地下伏流,呈现出“珠泉万孔”的壮观景象,并引起世人的注意。光绪四年(1878年),沈阳人缪润绂的《陪京杂述》刊刻出版。在这本书“卷首”中的“盛京八景”条里就有“万泉垂钓”,并注云“在抚近门外”,还附有五言诗一首。在同书“胜境”中记“观音阁”一条说:“在抚近门外,东曰龙母庙,西曰三义庙。南对黄山一带,岚翠扑人,俯临万泉河,河水清澈可爱。”这说明早在光绪初年,“万泉河”已在沈阳成名,成为一处世人关注的自然景观。

  1906年,沈阳城内一位沈姓士绅开始在这里疏河铺道、种花植树、点缀林泉,并修建水亭、茶榭、酒肆、舞台、戏棚、集市等,这里形成既有亭台水榭的公园,又具热闹繁华和商业雏形的“杂八地”。一年之后,沈氏将公园资产转让给天水氏。天水氏接手后又在公园内增建了津桥、鸥波馆、游船等。不久,公园转归赵氏,后来又归东三省官银号,并设专员管理。

  1915年,万泉公园里又建了方亭、温室等,还仿京师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向公园和动物园相结合的雏形发展。1920年,东三省官银号将所经营的菜园、花圃、鱼池、球场等并入小河沿,还开挖了一条人工河让原来的两湖相通,构成对称的环形湖,湖上有两桥,名“落霞”与“卧波”,每年荷花盛开之际,公园里都要举办盂兰灯会,赏荷花,观河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所以,民国初期金梁的《奉天古迹考》和后来的《东北先锋日报》等评选“盛京八景”时,万泉公园分别以“万泉莲舟”和“万泉扁舟”入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万泉公园已从当年的“东关外”变成了城中园。1979年,万泉公园改称“沈阳动物园”,成为那个时代沈阳人难忘的记忆。

  元朝时浑河第二次改道,形成今天的浑河

  浑河第二次改道的时间无确切史料记载。结合史料分析,浑河改道城南的最早时间可推至金代或元代元贞二年之前。《辽东志》标绘的浑河主道与今大致相同,表明浑河最晚在《辽东志》始修前(1443年)已改道。

  佟悦介绍说,因为浑河的第二次改道,明朝才选择了建沈阳中卫城,清朝选择在这里建皇宫,这个位置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沈阳”,同时,也是城北浑河故道和城南浑河及小沈水之间的相对高地,是沈阳的第二条“龙脊”。

  对于这一点,著名学者张志强告诉记者,沈阳市区西部是辽河、浑河的冲积平原,而市区中心则由新、老两大浑河冲积扇构成,总体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扇面的高点在大东区,海拔约在65米,最低处在铁西区,海拔36米,落差29米。值得一提的是,在扇面沿中轴线的位置,还有一道由东向西隆起的线,从东陵起、经沈阳故宫向西连到沈阳站。明、清时期的沈阳方城就在这条线上。这条线是沈阳市内地表径流的分水岭,也是老沈阳人眼中在城北天柱山到昭陵、新乐之外的另一道“龙脊”,而沈阳故宫就建在这条“龙脊”上。

  有“小沈水”就一定有相对应的“大沈水”,“大沈水”在哪?佟悦介绍说,那自然是第二次改道后形成的今天的浑河。

  如今沈阳的浑河已经是辽宁省第二大河,全长415公里,在沈阳境内流长132公里,河面宽度平均400米,最宽处约1公里。目前,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科技馆、省档案馆、沈阳奥体中心、盛京大剧院、新世界博览馆等大型公共文体设施沿浑河带集聚,城市滨水形象初见端倪。随着“一河两岸”正式写入《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未来浑河两岸将成为沈阳最重要的核心区和战略发展空间,更是沈阳最具有文化品位的滨水景观区。

  (本文照片由邓凯提供)

  □本报记者/吴 限

  新开河即是浑河故道

  浑河在沈阳城的第一条河道存在了多长时间,史无说明,我们只能从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略知,在辽金时期,新乐遗址前的浑河还没有改道。《东北古迹遗闻续篇》中有这样的记载:“省北八里村,有一关帝庙,曰观泉寺……考辽金时,浑河之水曾由寺前东流,故此寺名为观泉寺云。”这说明,浑河第一次改道最早也应在辽金之后。

  沈阳清史研究专家佟悦说,浑河在第一次改道后,其故道仍在沿用,清初时,为皇太极建昭陵,陵前浑河故道仍有水流。建陵时,把浑河水引进陵园内,使神道桥所在的玉带河能与河水相通。因此后来的“昭陵十景”中亦有“浑河潮流”之景。

  那么今天昭陵前的北运河又称“新开河”,是否是原来的浑河故道?

  佟悦解释说,这里其实就是原来的浑河故道。新开河是清末民初挖掘的一条人工运河。宣统三年(1911年)春,为了利用浑河、蒲河的水力资源,扩大奉天西北部水稻种植面积,当局决定在两河间开挖一条人工河道,将其衔接贯通起来。新开河起自浑河右岸东陵上木厂村南,经大北边门到北陵,后继续向西挖掘,经塔湾至刘家窝棚注入蒲河,河长27公里。《北陵志略》记载得很清晰:“陵前之河,原为浑河河身……20世纪初水利局为种稻田使用水利,又重新掘开此河,名为新开河。”查看新开河流经地域,有不少长条形高地,这就是古浑河在洪水泛滥时携带大量泥沙沉积在河谷两岸堆积而成的自然堤。

  □本报记者/吴 限

责任编辑:千帆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