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最后的放鹰人

发稿时间:2017-05-26 03:57:24 来源: 北京日报 中国青年网

列队出征

  鱼鹰们在特别定制的鹰排子上精神抖擞,仿佛号角声中出征的将士。

呵护有加

  在家时,养鹰人要经常给鱼鹰喂水以保证它们的健康,和伺候自己的亲人一样。

展示成果

  鱼类越来越少,捕获一条鱼可难了。有了战利品的鱼鹰会自豪地向主人展示一番。

捕捞之余,鱼鹰们也会秀一下恩爱。

  花式恩爱

马老九的老伴每天下午都会到简陋的小码头来接他回家。

快乐时光

  虽然鱼类非常少了,但是,放鹰捕鱼依然是渔民和鱼鹰最快乐的时光。

精心训练

  把一只小雏鹰训练成为捕鱼能手,其中的秘密,可能只有养鹰的渔民才掌握。张西华在训练雏鹰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

  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

  船头一声鱼魄散,哑哑齐下波光乱。

  中有雄者逢大鱼,吞却一半余一半。

  明末诗人吴嘉纪的这首《捉鱼行》,把鱼鹰捕鱼的过程描写得活灵活现。明代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古诗词中提到的鸬鹚,就是大家俗称的鱼鹰,据历史记载,渔民养鱼鹰捕鱼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在白洋淀,依然活跃着几位神秘的养鹰人,他们通过祖传的绝不外传的私家秘术,把一些普通的鸬鹚驯养得像雄鹰一样矫健,以捕鱼供养家用。年近古稀的马老九、张老雨、张西华三家都是自明朝以来的养鹰世家。现在,整个白洋淀的鱼鹰已经不到五十只了,李广村的马老九有十六只,光淀村的张老雨有十九只,圈头西街的张西华有十只,目前,他们正在配合有关部门将这项传统的养鹰驯鹰放鹰秘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附近的老百姓对鱼鹰有着一些神话一般的传说,“鱼鹰曾经救过人的命”“三只鱼鹰可以养活一家人”等等。据介绍,鱼鹰是鱼类的天敌,水中的鱼只要看见鱼鹰的影子,不论个头多大都不敢游动。白洋淀鱼鹰也确实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神秘力量,当年人们曾经亲眼看见几只鱼鹰共同协力把一条70多斤重的大鱼生擒活捉。

  摄影师三次亲历养鹰人放鹰捕鱼的过程。他们把满载鱼鹰的鹰排子划入白洋淀深处,然后用一根特制的木杆,把鱼鹰从鹰架子上一只一只挑起来放入水中,口中不断吆喝出咒语般的各种口令,脚下踩动鹰排子特别安装的一个踏板,不时发出不同节奏的声响,指挥鱼鹰们随时下潜上浮调整位置,追逐鱼类,不时有鱼鹰把捕获的鱼儿送上来,仿佛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传统文化活动表演。

  马老九的儿子马河栋介绍,就是依赖父亲养的这十几只鱼鹰,他们一家老小天天有鱼虾享用,在过去大饥荒的年代才没有挨饥受饿,那些“救命”“养家”的传说也都是当年的实际情况。聊起鱼鹰的力量,马河栋说今年开春的时候,他父亲划着鹰排子在白洋淀里一天捕获了三百多斤野鱼,最大的一条有十二斤重,他和哥哥搬运了好几趟,那一天给家里增加了好几千块钱的收入。

  马老九回忆,他是13岁开始跟他的太爷爷学习驯鹰这门独特秘术的,他使用的小船内行叫鹰排子,是请人定制的,在水里划起来比一般小渔船的速度快很多,价格也比一般的小渔船贵很多。他的十六只鱼鹰有的是自己驯化的,有的是从外地买入的,现在每只鱼鹰都值两千多元。他在白洋淀捕鱼已经超过了五十年。他说现在的鱼类越来越少了,主要是因为有人暗地里偷偷地电鱼和使用“绝户网”捕鱼,那种方法对鱼虾生产是灭绝性的;还有环境污染问题,有的村镇把生活的垃圾和污水直接排入白洋淀中,鱼鹰捕获到的经常是一些漂浮在水中的废旧塑料产品和生活垃圾,现在经常捕不到鱼,只能是在旅游旺季去景区给游客表演挣几个辛苦钱。他表示年岁大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想把驯鹰这门独特秘术传给后人,可是儿女们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当,他正在培养小孙子的兴趣,争取把小孙子培养成接班人。马文晓文并图

责任编辑:千帆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