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能仅靠拉和推,更要积极主动
□胡泊
多年扎下的穷根如何拔除?防止返贫的防线如何建立?扶贫干部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近日,新华社记者分多路到基层蹲点调研,探究贫困地区脱贫的具体实践。(5月21日新华网)
报道中,一个村几年前为市级贫困村,随着各级领导、专家经常造访,为村上带去了资金、带去了项目、带去了技术,进行“造血式”扶贫,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达标后,村上由于缺少外来的“造血”原料,该村后续发展仍存在着“大”问题。
可以说,这个村是幸运的。在几年时间里,领导、专家频繁到村里调研考察。随着他们的造访,带动了村里的快速发展,村里有了资金、项目、技术保障,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贫困村脱贫不能指望等靠要,更需主动作为。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西部,贫困村的数量并不少,能够得到上级领导、专家造访的毕竟是极少数。因此,贫困村要实现全面脱贫,不能够将心思放在领导的重视和调研。“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贫困村的干部们从自身村情出发,认真谋划,才能在摸索中前进。同时,积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团结带领村民,才能够走向一条致富之路、成功之路。
如果贫困村都抱着期望上级领导造访的态度,不积极转变发展思维方式。固守“等、靠、要”的发展思维,贫困村落后的面貌就难以改变。作为一个村的父母官,村干部肩负的责任又何在?与其等着领导、专家造访脱贫,不如真抓实干,闯出一番新天地。
脱贫致富需要外来“输血”,更需要当地干部主动作为,自动“造血”,才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法宝,宜宾市春风村就是一个成功经验。春风村之所以成功脱贫,是因为拥有一个有战斗力的村支部,有一个好的领头羊,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寻找到了一个适应自身发展的产业之路,这值得贫困村学习。
(来源:大河网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