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宋 弢 薄克国
张晓帆
去年年初,青岛市李沧区将区内一处房地产烂尾项目改头换面,建设了国内首个专门延揽院士的人才高地——青岛国际院士港。谁也想不到,这个当时几乎无人看好的项目,一年间就实现了“追院士”到“院士追”的逆袭。
“追院士”不难理解:院士是人才争夺战的主角,而在青岛各区中,李沧是唯一财政收入不足百亿的,算是名符其实的“欠发达地区”。
所以开局不利不意外:院士港启动时,李沧瞄上北京一位院士。区委书记王希静带队,随人家在上海南京转了4天,行程4千公里。诚意满满却空手而归。
但眼下说“院士追”却也毫不夸张:至3月底,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乌克兰科学院院士索罗宁·尤里等30名国际国内知名院士签约进驻,原定30位院士的“一期规划”已顺利完成。当前正筹划可容纳70名院士的“二期工程”,条件要求国际性、顶尖性、中坚性、市场性,优中选优。今年以来,本是“一将难求“的院士被王希静婉拒了多少?30多位!
看似难以理解,但王希静却不意外:“一开始我们就坚信能干成这件事,因为看准了院士最需要的东西。”
具体说,对院士这样的顶尖人才来说,事业是最重要的,而当前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却普遍存在。只要李沧能最大限度地破解掉这些瓶颈制约,创造一个最顺畅的创业“小环境”,何愁“天下英雄不来彀中”?
从院士港的建设来看,这一指向确实很明显:量身定做的“一院士配一多层小楼”的配备就颇具新意,酒店公寓、人才公寓、博士创业园等配套一应俱全。同时,院士港紧邻就布局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5大领域的3000亩产业园区,给产学研“一条龙”提供了便捷条件。
而从服务上,更是集全区之力:党政军企金、产学研用推十大环节全部打通,政策、融资、财税、法律,全都点对点靠上服务,有困难直接可找书记、区长……
栽下梧桐树,不愁凤凰来。神经药物权威王玉田院士是首批签约院士之一,其颇具戏剧性的进驻证明了李沧的“功到自然成”:去年6月,院士港与王院士接洽,院士犹豫不决。7月27日,得悉王玉田正在向国家药监局申报专利批件,区长李兴伟连夜带队进京奔走。31日,院士回加拿大前拿到了批本,合作随即拍板。
虽说对自身环境有十足的信心,但如此大规模地招揽院士,怎么看也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说到了李沧区知道的另一件“院士们最需要的东西”。
这被王希静总结为“院士配套机制”:都知道产业链招商,院士也一样,大家都有一个“江湖”,只要形成良性互动,就会形成“院士拉院士”。李沧敢于最早提出集中招揽院士,就因为对这一机制有充分预见。
事实也的确如此:激光权威周寿桓是首批签约院士,不久就拉来另一个国内权威王立军。随之雪球越滚越大:国内激光界统共七八个院士,已有5个来加盟;现在又吸引德国等多个国家激光界权威……
现在,院士扎堆在几大领域都很突出:王玉田搞基因,引来了丹麦吴耀文院士和加拿大陈璞院士;何满潮院士将建能源与环境联合实验室,吸引巴西、美国的院士……这使得院士港底气满满:力争打造出海水稻、激光、生物医药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从“追院士”到“院士追”,让人“脑洞”大开:相较于各种表面优势,对内在机制的认识和把握才更关键,拼资源不如拼脑筋……这是当前转型发展课题中,李沧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