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民间艺术传承:研究创意 树立品牌

发稿时间:2017-05-18 11:09:45 来源: 大众日报 中国青年网

  5月初,由山东省文联、聊城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17山东省民间艺术博览会在聊城举行。来自全省17市及北京、天津等地的148名民间艺术家,携“绝活”参展。民间艺术如何传承下去?引起了聊城文艺界的高度关注。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高 田

  本报通讯员 王 伟 牛犇生

  木版年画的尴尬传承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非遗能真正进校园,真正走进年轻人心里,能传承下去。”67岁的徐秀贞,站在东昌木版年画的展位前说。她背后,是琳琅满目的木版年画,不时有游客驻足拍照。

  东昌木版年画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潍坊杨家埠年画并称山东民间两大画派。徐秀贞是东昌府木版年画市级传承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收藏、宣传东昌木版年画,并在古城区开办了木版年画博物馆,免费开放。

  “为宣传木版年画,我尽心了。幼儿园请我去讲课,我就背着案子、墨汁、纸去免费讲。许多大学生来参观,说要来学习,但参观一次就不来了。我已经67岁了,还能干多久?就希望把木版年画传承下去。但是,年轻人干这个,要是连饭钱也挣不到,他们怎么会安心做下去呢?”徐秀贞说。

  徐秀贞的资金经常捉襟见肘。她认识两位技术精湛的民间刻版艺人,请对方刻版。人家刻好版后,给她打电话,让她去拿。一副版需要8000元,徐秀贞一时拿不出钱来,只好推说有事,等凑够钱再去拿。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研究院剪纸研究所的顾朋泉,是位“90后”。他幼承家学,爱好剪纸、绘画。2013年毕业留校任教,从事民间剪纸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他的作品,多次被各大民俗艺术馆和剪纸博物馆收藏或当做馈赠礼品。这次,他带着胶东民俗剪纸来参会。 他说:“要让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一方面要保护老的传承人,避免人走艺绝;另一方面要培养新人,接上茬。就拿剪纸艺术来说,很多人觉得剪纸大同小异,没有地域特色,其实不是这样,很多老的剪纸艺术没发掘出来。我收集了明清到民国时期2万多张剪纸,特色十分鲜明。”

  让顾朋泉高兴的是,大学生对非遗文化很感兴趣。他在大学里开剪纸艺术的公选课,人数每次都爆满。“以前针线都没摸过的大学生拿着剪刀学剪纸,这比整天埋头玩微信强。”顾朋泉说。

  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聊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升勤介绍,聊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民间文艺资源丰厚,东昌木版年画、葫芦雕刻等民间工艺品和民间技艺门类众多,传承久远,而且根植民间厚土,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

  受家乡文化底蕴的感召,道口铺街道安庄的小伙子李子辉,2014年从西安美院研究生毕业后,回村从事陶艺的烧制。“老辈是烧转烧瓦的,我想烧制工艺品。”他的房间里,整齐地摆放着他烧制的茶具、动物。“传统烧制方法是用柴烧,火候很难把握,只有在打开窑门的那一瞬间,才知道烧的是什么样。这需要耐心、细心、匠心。精品很少,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有个我很满意的茶壶,给我5000元也不卖。”

  现在,李子辉在网上销售作品,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他家门口的一片空地上堆着砖,李子辉想在这儿建一个专业的展厅,能让更多人看到陶艺作品的专业陈设效果,把技艺推广、传承下去。“这个过程很困难,但我会坚持下去。”他说。

  在参会民间艺术家看来,像李子辉这样的年轻人不多。“现在很多年轻人太浮躁,沉不住气,难以沉下心来学,缺乏工匠精神。”济南兰艺绣刺绣坊技师刘振兰说。

  刘振兰醉心于传统鲁绣中的发丝绣研究20多年,自创多种刺绣针法。她曾经用3年的时间创作一幅作品,其间有2个多月没下楼。“沉浸进去,什么都忘了,刺绣过程很享受。”

  刘振兰也担心传承问题。“带了几个学生,工具、原料配好,免费教,但他们学得不积极。这也不怨年轻人,光做这个吃不上饭,我花三四个月创作的作品才卖四五千元。我也是靠开服装店挣钱,才能坚持搞刺绣。像刺绣这样的民间艺术,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从而传承下去,是个大问题。”

  艺术传承要转换思路

  “民间艺术传承,要换思路,不能光依靠政府保护,那样路子会越来越窄。要想办法打开市场,年轻人看能挣钱,自然会加入进来,何愁传承不下去?我儿子从韩国留学回来后,看做葫芦比上班挣得多,就跟着我做葫芦,现在业务我基本都交给他了。”日照市非遗项目文心葫芦代表性传承人辛崇志说。

  辛崇志的展位上,摆着几十个苹果形状的葫芦,直径约13厘米。上面的牡丹花、蝴蝶等图案栩栩如生。“这是茶叶包装盒、这是首饰盒。按照传统的思路,葫芦加工后多作为装饰品,但市场有限。我一家人都搞书画,开发是强项。我们用苹果形状的葫芦,加工成实用的器皿,获得国家专利。在国内大城市和国外销售,以销定产,有客商全部包销,一个要卖158元。”辛崇志说。

  去年,辛崇志种了8亩葫芦,原料不够,今年又流转了12亩地种葫芦。辛崇志也在探索转型,这个工作他儿子正在做。“先生存后发展,我走包销的路子,不能打自己的品牌,靠走量挣钱,价格上不去;因为按照客户的要求制作,限制住了自己的思维,北京的一位大学老师说,还是喜欢我刚起步时加工的葫芦。下一步,我儿子要打自己的品牌。年轻人,有闯劲,能干好。”

  东昌铜铸雕刻技艺,是东昌府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先明,利用这项技艺,开办起工艺品公司,从事西洋钟表、古董钟表、雕塑等的制作,吸引了海内外的不少高端客户。故宫博物院维修清朝的钟表,缺少配件,几次向老马求援。

  在位于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的马先明的公司,记者见到他们正在加工制作的宝塔形的西洋钟表,高1.3米。“这是客户定做的,有200多个件,制作了1年零10个月才基本完成,售价12万元。”老马说,“现在我的企业安排40多人就业,其中不少是年轻人。”

责任编辑:千帆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