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赤桥村,古晋阳文化"陪都"

发稿时间:2017-05-08 04:37:04 来源: 山西晚报 中国青年网

赤桥

  太原晋祠难老泉边,有一座被称为分水塔的小石塔,难老泉水在这里被三七分,流向南北两个方向。北流的那股泉水随智伯渠横穿过了紧邻一里路外的赤桥村,浇灌着这里肥沃的水稻良田,被人们誉为太原的“小江南”。

  赤桥村,在古城晋阳千年兴亡的众说纷纭中,始终踯躅在历史的“灯火阑珊处”。“晋献嘉禾”的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村里,由此可见,村子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但成就赤桥村名声的却是著名的“豫让刺赵”的故事。

  相传,春秋义士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潜伏于村中的石桥之下行刺赵襄子,未能成功,被擒后伏剑自刎,留下了一段动人的忠义故事。传说豫让自刎时,鲜血喷涌到了石桥上,把桥下智伯渠的河水染成了红色,石桥也被染红了,于是人们就把石桥叫成了赤桥,赤桥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自然赤桥村也就因赤桥而得名。后人为了纪念豫让的壮举,也将赤桥称为豫让桥,桥旁的一株古槐称为豫让槐,豫让的塑像也被供奉在了古槐后面的观音庙里,而豫让临终前的一句“士为知己者死”更成了千古名言。这位被司马迁列入《史记·刺客列传》的义士比大名鼎鼎的荆轲还要早两百多年。

  如今的赤桥虽然埋在地下,但豫让槐仍树姿巍峨,遒劲有力地矗立在桥址的西边,向世人诉说着豫让演绎的那段千古绝唱。村中央一条名为“光道街”的主干道在豫让槐前东西延伸着,这便是当年赵襄子走过的“官道”。据说,当年从晋阳古城门到唐叔虞祠,都要通过这条官道,道路两旁商家林立,店铺如云,驿馆客栈,酒肆茶馆,豫让桥头的车水马龙,智伯渠泉的缓慢低吟,似乎这儿是《清明上河图》写生的发祥地。

  漫步在今日的官道上,斑驳的老墙,光滑的石阶,横嵌的门匾,静卧的石磨,无一不带着历史厚重的味道与气息。官道的路北,有一处名为“赤桥郑家宅院”的小四合院,“古家风”的门匾高悬在宅院的门楣上。与普通四合院没什么两样,这处四合院谈不上什么气派,但它的浓缩袖珍、精致紧凑被誉为“华北地区最小的一套四合院”,四面房屋各仅有一间,最大的正房也就三十多平方米。宅院的主人郑师傅说,当年他家的宅院是严格按照传统标准所建的四合院,祖传已有400多年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宅院里门道、照壁、通风、排水等一应俱全,院落的建筑格局与紫禁城一样整齐对称。正屋里的家具陈设很有讲究,建房时家具位置就已经设计到位了,箱柜条案盘砌土炕合成的组合家具一溜排去严丝合缝,恰好达到小屋的长度,400多年来这组配套家具几乎原地未动! 有谁能想到,早在明代赤桥人的家具就讲究整体定制了,这也该是我们晋阳古建筑文化的精髓吧。

  我国地方史志专家、民俗学者刘大鹏先生的故居也在这条官道上,显赫的“举人”门匾古朴典雅,凝练着精深博大的古晋阳文化。刘大鹏先生,清末赤桥村人,虽说他的科举之路仅仅止步于举人,但他一生留下的34部著作令人敬佩,其中刘老先生用5年心血编写而成的《晋祠志》是我国现存唯一一部关于晋祠周边地区人文史志类的书籍。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退想斋”,用毕生精力编写《退想斋日记》,从34岁至85岁临终的前五天,几乎天天不断撰写日记,内容涵盖了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社会情况,堪称中国近代史一段浓缩的百科全书,被视为山西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收藏着时光印记的宅院、传记为赤桥古村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宿命传奇。始建于北齐的兰若寺历史上曾与洛阳白马寺齐名,诗意般的“赤桥十景”被誉为晋阳古地的文化象征,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指挥部旧址向世人彰显了古村赤桥在太原解放战役中立下的卓越功勋。

  3000多年的岁月沉淀,造就了古村赤桥独具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也让古村赤桥成了晋阳文化最旺盛的生命力,赤桥对晋阳古城意义的重大如同文化之“陪都”,传承和再现了古晋阳文化的魅力。

  彭庆东

责任编辑:千帆批量_新闻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