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
总量增幅5年来首次扩大、回流本地从业意愿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占半壁江山、从事三产比重上升……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深刻社会影响。
今年春节过后,笔者的二舅妈没有像往年一年,背起行囊去深圳打工。儿子逐渐长大,需要妈妈的陪伴和照顾,交给爷爷“隔代寄养”已经力不从心。去年,位于江汉平原的小镇上新开设了三家服装厂,尽管工资比深圳低一些,二舅妈却依然选择了留在老家——既能照顾孩子也能挣钱,既能实现家庭的经济功能也能兼顾孩子的养育,二舅妈自然不愿意“舍近求远”。
二舅妈的故事,只是“农民工回流本地”的一个缩影。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大的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机器换人”的方兴未艾,让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小地方”转移,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尽管集聚着更多机会和资源,能够让农民工多挣一些钱,却让许多农民工和家人分隔两地。大量农民工朝着沿海“东南飞”、朝着大城市迁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庄“空心化”、儿童“留守化”和老人“空巢化”。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农民工在家门口附近从业,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够为乡村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农民工回流本地”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农民工要回归农业生产、干农活,而是在返乡就业创业中寻找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到家乡谋生,不仅带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带来一些新的商机与机遇。“农民工回流本地”有助于缩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均衡发展。
“农民工回流本地”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农民工回流本地”能够让许多人实现角色回归,让家庭功能更加完整。让老人的养老更有品质,让孩子们的童年多一些乐趣,让家庭这一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联系得更加紧密,让亲人之间多一些走动与互动,“农民工回流本地”让成千上万的家庭更有温度,让乡村更有盼头。
伴随着社会变迁,农民工也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民工越来越“恋家”,从事服务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不论是何种变化,让 “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是这个时代笃定的价值追求。“农民工回流本地”不仅可以为他们找到价值实现的通道,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回归家庭;当农民工更有希望、更有力量,“小地方”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