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如何革旧出新

发稿时间:2017-05-03 03:58:11 来源: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网

  “新工科”近来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其建设发展需要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三方共同发力,其中,地方高校最重要的职责在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按理说,这是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坚持的办学定位,那么“新工科”建设要解决什么“旧”问题,又如何“出新”?记者日前采访了盐城工学院党委书记葛世伦。

  “‘新工科’的‘新’就是要培养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葛世伦告诉记者,伴随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学校长期以来探索出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路径与“新工科”建设思路不谋而合,现在可以说是进一步延续和深化。

  首先,“专业的对接要做到因时而动”,就是问地方产业需求建专业。2005年,盐城工学院针对盐城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依靠建材类学科专业优势,在机制类专业设置制造业数字化、模具设计方向,2011年起,面向盐城汽车、环保、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新增能源与动力工程、物联网工程、海洋科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20个新专业。

  其次,“企业的对接要做到积极开放”,就是重视引入市场化力量推进产教融合。学校将盐城的汽车、环保等产业领域多家企业汇聚起来,先后创立了一系列学院,如与江苏悦达集团联合成立盐城悦达汽车学院,与盐城国家级环保科技城合作共建盐城环保卓越学院等。在这些学院,学校和企业共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编写教材,企业常年提供顶岗实习“预就业”岗位,参与学生评价考核。

  最后,“知和行的对接要做到真正落地”,就是注重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学校要求工科实践课时比例增加到总学时的35%。实施企业学业“双导师”制,学业老师被派到企业参与技术改造、项目设计和产品研发,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则聘为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课堂与工作的无缝对接,使学生练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也逐渐培养出一种企业家精神。”据统计,盐城环保企业的老板,很多都毕业于该校,毕业生在地方就业的比率逐年攀升。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新工科”建设事关未来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相关院校将大有作为。葛世伦坦言,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充分发挥工程教育在师资队伍、实践平台、行业协同等方面的优势,更大程度地实现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应当成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本报记者 郑晋鸣)

责任编辑:千帆批量_新闻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