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芒市勐焕街道东北里社区的活动中心楼顶,一间五六十平方米的小展厅里,陈列着手镯、项链、项圈、耳环、戒指等精美的傣族传统银饰及熔银炉、手锤、手钳、台案、虎钳、喷枪、焊枪等制作工具,不仅能欣赏到傣族传统银饰,还能了解到其制作流程。
“为了更完整地保护传承傣族传统银器制作技艺,勐焕街道专门打造了这个银饰文化展厅,展出的银器全部来自于街道内的艺人手工制作。” 勐焕街道宣传文化中心负责人杨舒珺介绍,勐焕街道傣族传统银饰制作历史悠久,街道东北里社区聚居了一大批手工精湛的老手艺人。
杨舒珺带着记者走进东北里社区的清水巷参观,这条百余米长的小巷子里,分布着 20余家手工银器制作家庭作坊,其中十余家门口都挂着“芒市傣族传统银器制作工艺传习点”的牌匾。
来到金永福老师傅家,他和哥哥正在雕刻银饰上的花纹,今年64岁的金永福从事银器制作已经30余年。“年轻时候我在银器厂做了十多年,后来厂倒闭了就自己在家里做,以定做为主。我们兄弟3人都从事傣族传统银器手工制作,儿子也跟着我们学。”金永福说,这条巷子的手工师傅加工生产方式基本上都是家庭式小作坊,平常制作得比较多的样式有八角花、小菊花、凤凰等,这些银饰品都是傣族妇女喜庆节日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完成一件银饰制作需要经过熔银、锻打、抽丝、 扭丝、焊接、抛光、镀金等30余道工序,整个过程最需要的就是耐心、细心。”金永福说,傣族手工银饰工艺复杂、雕刻细腻,是个既考验手指尖又考验眼力劲儿的“精细活”,因此老花镜也成了大多数手艺人的标配工具。
记者从芒市文化馆了解到,目前傣族传统银器制作工艺已经被列入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并对芒市辖区内的银器制作艺人进行全面筛查、建立健全艺人档案和艺人动态信息跟踪上报机制、成立银器制作艺人协会、积极引导银器制作艺人创新经营模式等措施,保护和传承傣族传统银器制作工艺。
本报记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