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时期的老屋。
山间的小路。
大家还记得由著名作家麦家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风语》吧?据说,剧中神秘黑室的某处原型,就在南岸黄桷垭的人头山上。
老炼一直想去一探究竟,但据说无人带路很难找到。直到上周,才与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几位队员结伴,前去打探。
寻访黑室遗址的过程颇为曲折,而老炼认为,不管你对神秘黑室有没有兴趣,一路的美景都值得分享。
山路
从黄桷垭邮电大学旁的黄明路往凉风垭森林公园方向上山,车行至半山腰,就只有下车步行了。同伴们说,通往黑室遗址的路,须先上后下——沿着百十步台阶上到山垭口,再由左边的山路横穿到另一个山头,黑室遗址就在山那边的半山腰上。
同行伙伴去年曾来过此地,但这次还是走错了路——开始还好,有山中农家作为参照物,但进入没有任何标志的蜿蜒山路时,就完全只有靠记忆辨别了——山林中的路看上去都差不多,峰回路转,宛若迷宫,我们差一点就下到了山的另一边,好在及时发现后赶快折返。
而老炼认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一路上,不时闪现的野花令人欣喜——白色的野蔷薇、红色的杜鹃花、淡紫色的鸢尾花,还有满地飘落的山茶花瓣,在化作春泥之前,顽强地不肯褪去它的嫣红。这些开在山野里的花儿,比城里的花儿多了几分自由自在的野趣与蓬勃奔放的生命力。
黑室
折回另一条山路后,我们很快找到了黑室遗址。
从地形上看,原来的建筑物是一排体量不大的平房,如今只能看到残垣断壁间的地基。仔细辨认,还能看到当年的壁炉,以及一块貌似拴马镫的石头——据资料显示,当年要往这里运送物资,主要是靠马驮。
房屋旁的一块开阔地,据说是当年的篮球场与马场,不过现在已长满了荒草与树。同伴解释说,这个平房只是当时用于接待的门厅,真正的密电监听场所在后面的山洞里。
沿着一条勉强可以辨认的山路上行数十米,再穿过一片高过人头的箭竹林,就看到了第一个山洞。据资料显示,整个山头上分布着十来个不规则的洞口,山洞内纵横交错,约两米高,宽窄不一,凹凸不平。2011年3月初,麦家来此寻访时,山洞还可以进入,如今已被全部封堵,灰色的水泥墙面上,均写着“人防工程严禁开挖”的字样,落款时间是2013年12月。
在寻访过程中,我们又有了新发现——一片杂乱的树丛间,一丛丛紫藤花正开得花枝乱颤,也不知是野生的还是种植的;在多个上洞的洞口,都生长着一种貌似草莓的浆果,不过它是带有密集荆刺的茂密藤本。同行的鸢小姐(网名)上网搜了一下,说是叫覆盆子,又叫树莓,可食用,摘了一颗放入口中,和草莓的口感很像,酸中带甜。
老屋
为了看清人头山的全貌,我们决定不从原路返回,而是从一条山路绕到另外一个山头下山,在那个山坡上,还有几户人家。
山间民居的门牌显示,这里的地名为南山街道大坪村大石头。在半山腰的民居群里,我们又意外发现了一栋看上去颇有些年头的老房子。
人去楼空的老房子建在一处由堡坎垒起的坡地上,堡坎前有几棵画面感极强的香樟树;正屋前宽阔的檐廊视野开阔,极具年代感的青砖廊柱与石砌的栏杆上爬满了茂密的藤蔓植物;在檐廊里,还有一对刻有梅花与兰花纹饰的靠背椅,看那斑驳古旧的皮壳与独特的造型结构,老炼个人认为,至少是民国年间的物品。
住在旁边的一位婆婆告诉我们,据说这栋房子里曾经住过外国人,但是不是与黑室有关,她也说不清楚。拍了照片发到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微信群里求助,得到的答案是开埠时期的英国海军训练基地旧址。
在老屋的旁边,还有几家农家乐。一位来自渝中区的王阿姨告诉老炼,他们一般是坐公交车到黄桷垭,然后开始爬山,在农家乐订了午餐之后,再去附近山头转转;午饭后打几个钟头的小麻将,然后下山回家。在此过程中,他们会采摘一些当季野菜,或买一点村民自己种的蔬菜瓜果。“因为不通汽车,一般的人找不到,又安静,空气又好。”
从老屋后的一条山路爬到山顶,再下百来级石阶,就回到了我们最初上山的地方。带着山野气息的风,不时吹响阵阵松涛,还夹杂着几声鸟鸣。
本报记者 李炼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