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发稿时间:2017-04-07 09:42:14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青年网

  古代诗词中,与桃有关的名篇佳作有许多。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多处写到桃。其中《桃夭》较为突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这是一首祝贺婚嫁的诗,反映了民间淳美的风俗。诗的第一章开头,用了兴兼比的手法,从云蒸霞蔚的桃花起兴,同时又以桃花的鲜明形象作比喻,赞美嫁娶。“夭夭”、“灼灼”,叠用其字,渲染出一片明艳的色泽和蓬勃的生机。第二章发挥想象,从眼前桃花的繁盛推及未来,预祝果实的丰美,枝叶的茂密,层层深入。从“宜其室家”、“宜其家室”,这一连串异其词、同其意的反复咏唱中,表现了恳挚、热烈的祝愿。

  近人陈子展先生在《国风选译》中说,他亲眼看到,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乡村里举行婚礼的时候,还要唱《桃夭》诗,也许这不是普遍现象,但这也足以说明《桃夭》的艺术生命力。又如《何彼秾矣》中一段“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这里用桃李的繁茂艳丽比喻子弟的兴盛。另外《木瓜》一首中有这样的诗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以男女相互赠答为内容,表现了他们永远相好的主题。由以上几首诗可见,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将桃作为祝福、爱情、颂扬的象征。

  《董娇饶》是文人向乐府民歌学习,产生的一篇较为成功的作品。董娇饶,女子名。唐诗中,常见用“娇饶”为典,如“佳人屡出董娇饶”( 杜甫《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饶舞袖垂”( 温庭筠《题柳》)。本诗以落花感悟到青春易逝,盛颜难驻,于是借采桑女子而发。这类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是一种时代思潮,在当时的诗文中时有抒发。因此,采桑女的忧伤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愁肠”,采桑女的感叹与诗人的人生感慨是相通的。

  《思公子》是北齐文学界颇负盛名的邢邵的一首乐府诗。它抒写了思妇对久出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极富情感。“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女主人公由于长久地思念丈夫,不思饮食,人在一天天消瘦下去,本来就宽松的罗衣而今更显肥大了。不说人由于思念而日渐消瘦,而说衣带日减,既含蓄又富趣味。“桃李无颜色”这句是说,春天到了,在她眼中“灼灼其华”的桃李之花并无任何的光彩和颜色,更表现了她的相思之苦。

  此外,北齐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魏收的乐府诗《棹歌行》和其他一些乐府民歌中也都写到了桃。在此特别应提及的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这两篇不朽的著作,流传到今,依然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为华夏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诗》与《记》都是描写桃源社会,但体裁、内容和写法却各有特点。实际上是两篇侧重不同,可以相对独立的作品。《记》是以散文形式记述关于桃花源的传闻故事。《诗》则以歌赞的形式偏重写那个传闻的体会和感想。《诗》和《记》的创作意图,就在于要描写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作为诗人高尚精神的寄托。

  在唐诗宋词中,与桃有关的篇什也不胜枚举。大诗人李白在许多诗篇中写到桃,如“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前四句是表现诗人喜爱桃花,赞美桃花;后两句以桃花潭碧水之深比喻与友人的情谊之深。他的又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中的“天鸡”是一个有关桃的典故。《述异记》书里说:东西南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叫桃都,树枝张开三千里,树上有天鸡。和李白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杜甫也有不少咏桃的诗篇,如“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他跟李白一样,也喜欢栽桃,而且一栽就是上百棵。他在《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中写道:“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题为《大林寺桃花》,内容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把见到的盛开的桃花说成找到了春的下落,把桃花作为春天的象征。另外,他在《长恨歌》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诗句,写出唐玄宗从春天到深秋无时不在思念着杨贵妃。

  在宋词、宋诗中,咏桃的佳句也不罕见。黄庭坚《寄黄几复》一诗中写道“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表现了诗人在凄风苦雨的深夜里,独对一盏孤灯,遥念少年时的好友黄几复的无限情怀。苏轼为当时著名画家、僧人惠崇的画《春江晚景》二幅中的一幅《戏鸭图》题了诗,其中两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画没有流传下来,而苏轼这首题画诗却流传万口,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佳诗之一。此外,杨万里的《东园探桃李》、欧阳修的《桃花》等都是咏桃名篇。宋代以后至清代,不少文人墨客,如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于谦、清代的孔尚任等均有咏桃的诗作留世。(李丹)

责任编辑:千帆批量_新闻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