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红钢城·这里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乡愁》,在华人世界广为流传,勾起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这诗一般的语言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时,迅速引起强烈反响。“记得住乡愁”,就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意保留城市原有的地貌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打造出每个城市的特色,不要千城一面。
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是撩动心弦的深处记忆。它可以是一栋老房子、一块路名牌,或是一种味道、一句方言,千百年凝结在中国人血脉里,最真实、最朴素的感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青山绿水红钢城。作为伴随武钢建设而兴起的城区,这里的人们有自己独特的乡愁,也在努力保护、传承这份温暖的情愫。
1
乡愁 >>
顺着青山区建设八路向南走去,一片红砖红瓦结构、三层尖顶、带点俄罗斯风情的红房子映入眼帘。清一色的红色小楼,四合院式的格局,站在高处,犹如一个大大的喜字——这就是武钢最早的家属区,著名的“红房子”。
1954年,来自全国10多个省的5万多名工人和7万多名家属集结在汉。伴随武钢的建设,武钢生活区相应规划出炉。
作为苏联援华的156个项目之一,武钢生活区在布局设计以及管理流程上都带有明显的苏式风格,基本上整体复制了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的模式。1956年,八、九、十街坊建成,这片红房子成为当时武钢最好的居住小区。红房子全部采用X街坊X门X户的形式统一来编排,这一惯例也沿用到后来的钢花新村和钢都花园。
随着后期发展,红房子达到16个街坊之多,总面积50万平方米。红墙、红砖、红瓦、红屋顶、红窗户,每12栋红房子排列成矩形,中央是绿化带。这一团团红色的建筑,守护着武钢人,这片区域也有了一个更为独特、更直接的名字——红钢城。
典雅优美的苏式建筑群,别具一格的街道里的各式小花园,可以说,“红钢城”原本就是一件武汉市建筑上上好的艺术品,已被列为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青扬社区居民江楚维,曾负责筹建蒋家墩地区的武钢职工住宅现场施工。他说,红房子见证了当年中苏两国友好、同盟、互助的兄弟情谊;见证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成长发展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
乡愁 >>
乡愁 >>
乡愁 >>
乡愁 >>
2
1
在青山区问路,得到的答案多是以数字开头的“某某街坊”,不仅外地人,连武汉其他城区的人也是一头雾水。这种数字命名的街坊,似乎成了青山人交流的“暗语”,其实这恰恰是青山的一种乡愁。
当年兴建武钢,从辽宁鞍钢来了一大批工人和技术人员,他们工作之余,难免泛起思乡之情。在武钢生活区渐渐建起一些住宅后,当时的青山公安分局组成临时专班,对照青山区住宅建设规划图上划定的100多个方块,纵向由东往西,横向由北向南,一个一个地往前数,再在数字后面加上“街坊”两个字,作为该居民区的地名,这样的命名既考虑到了街坊建设先后顺序,也为后续的住宅区建设与顺利命名创造了条件。为了照顾到从东北来的职工和家属对故乡的情感,将任家路地区街坊之间的连通道取名为“辽宁街”、“吉林街”、“旅大街”、“本溪街”。
此外,从工人村通往积玉桥的这条道路,命名为“和平大道”,将八大家和平大道交会处起,直达武钢厂区大门的主干道,命名为“冶金大道”。和平大道侧面的次干道从建设一路起,一直数到建设十一路止,寓意“和平建设”之意。冶金大道侧面的次干道被依次命名为工业一路、工业二路、工业三路、工业四路,寓意“冶金工业”之意。把这些形成青山地区主要道路网络的名称联系起来,就能完整地寓意“冶金工业建设需要和平环境”。
直到45年后的2000年5月,钢都花园128街坊建成,也是按照当年规划图纸上标明的方块直接命名。此后,随着房地产开发,青山新建居住小区没有再沿用数字加街坊来命名了。
红房子在皑皑白雪映衬下,愈发秀美
乡愁 >>
乡愁 >>
3
青山区的“弯管子”话,又被戏称为“青普”。参加建设武钢的鞍山海城人给青山带来了东北话,北方话影响本地方言,结果形成了独特的红钢城普通话。他们的子女后来就成了:在家说老家话,和同学说钢话、铁话,在其他场合说的是武汉话。
一些人以为青山话就是红钢城的“弯管子”普通话。其实青山话不是青山区内人们说的武汉话和红钢城的普通话,是指青山土著人的方言。
数十年来青山话受到太大冲击,即将被普通话、汉口话淹没,就连青山镇也难听到了,天兴洲和建设乡或许还能听得到。
青山话的基调还属于西南官话,所以乍一听就是武汉话,可仔细一听又有点像江北的黄陂话和东边的鄂州葛店话。
地道武汉话中“肉”、“楼”不分,而青山话却分得很清楚。武汉话读“说”字为suo,青山话却读为shue,跟黄陂南乡的读法一样,这也与京剧老生的韵白相同。
有人据此推定,中国京剧老生鼻祖谭鑫培的出生地应在青山方言片区,而不是在江夏流芳。“武昌大东门外谭左湾”就是又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地道的武汉话没入声,与普通话一样,“我”字读为wo,青山话有入声,读为nguo,这又与京剧韵白一样。
京剧韵白更像青山话,或许就源于青山话。
桃园古井也是一处历史文物,一名老者在这里驻足凝视,似在回忆往事
乡愁 >>
乡愁 >>
4
青山麻烘糕是湖北的特产之一,它以香、甜、酥的独特风味,成为糕点中闻名省内外的佳品。
相传麻烘糕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每年春节后,按照惯例都将本地的土特产带至京城,互相馈赠品尝。由于麻烘糕用料考究,色香味形俱佳,备受翰林和皇室达官贵人的青睐。至于当时的麻烘糕由何人何时制作,无从稽考。
辛亥革命以后,这种兼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麻烘糕厂店,在青山至黄石沿江一带竞相出现。1949年5月武汉解放,其他厂店先后歇业转行,唯独鸿兴食品厂生存下来维持少量生产。1954年在人民政府关怀下,鸿兴食品厂发展到有20余名职员的企业,既做麻烘糕,又做饼子点心,麻烘糕也逐步打入国际市场,每天生产40-50箱(每箱50盒),通过香港销往东南亚国家。
过去麻烘糕的生产全部是手工制作,原材料要求严格,虽然设备简陋,但制糕师傅一丝不苟,认真选料,精心制作,讲求质量。这样制作出来的麻烘糕,色白味甜,松酥爽口。青山麻烘糕的声誉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1978年,通过技术革新建立生产线,使麻烘糕生产走上了现代化生产的道路,平均日产由过去100多箱增加到400多箱。青山麻烘糕原来一直是市场畅销糕点,它不仅享誉省内外,而且年年都有出口任务。1962年和1982年两度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称号。
﹃苏式红房﹄
街道街坊
﹃弯管子﹄普通话
青山麻烘糕
策划: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撰文:李锐 彭亚楠 摄影:胡春燕 陈良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