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奉节县云雾土家族乡红椿村1组,村民黄刚林与妻子杨远菊正在松土。记者 谢智强 摄
进红椿坝还未硬化的山路。记者 谢智强 摄
3月下旬,正是桃红柳绿、青草萌动时,但在奉节县最高峰猫儿梁的山坳里,海拔近1800米的红椿坝却依然寒风凛冽,飘飞的细雨里甚至还夹杂着雪粒。
47岁的奉节县云雾土家族乡红椿村1组村民李昌田,斜靠在篱笆墙上,点一根烟,看着自家地里闲置的小型耕田机若有所思。
路修不好,药材外运很麻烦
“种了4亩大黄、1亩白芪,晓不得该不该多种点。”去年底,在外打工多年的李昌田回到村里,看到乡场通往红椿坝的8公里机耕道已经拓宽,修建了排水沟,整饬了边坡。他估计着这条路很快会硬化,便决定留在村里种药材,“路修好了,药材还是能卖钱,留下来还能照顾到屋头。”
只是,乡里并没有给出这条路硬化的具体时间,这让家里缺少劳力的李昌田犹豫着该不该多种点药材,“路修不好,只能扛下去,或者用农用车拉下去,种多了麻烦。”
红椿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永明介绍,红椿坝海拔太高,村民们的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或种药材。目前,整个红椿村的大黄种植面积超过1200亩,党参有70亩,还有少量的云木香和白芪,“如果路能修好,药材外运方便,预计红椿坝上的药材种植面积能增加近200亩。村民的收入也能增加不少。”
红椿坝里的20几户人家,不少人都和李昌田一样犹豫着也盼望着。
48岁的村民黄刚林去年种了15亩大黄和10亩党参,收入近3万元。今年,他也在盘算着扩大党参的种植规模,“如果路修好了,大家都会来种药材哦,有好多地就种好多药材。”
想建新房,建材进山非常难
午后,雨停歇,红椿坝里有耕田机的声音响起。
黄刚林和妻子杨远菊在自家地里忙着种党参。他们的身后,有些歪斜的老屋旁,是一栋还没完工的砖房。
“就是路不好,拉材料费时费力,盖了一年多还没盖好。”黄刚林的老房子是一栋木屋,历经近百年的风霜雨雪后,已成了危房。
近几年,药材行情看涨,“大黄一斤能卖到4块多,党参一斤将近40块”,黄刚林也因此攒了些钱,便在2015年底动工建新房,“按照我们当地建一个木房子的进度估计,当时还想着今年初就能住进去”。
然而,在红椿坝建砖房的进度,却远远慢于建木房。
“海拔高,一年有大半年都不能施工,天太冷了,没法浇筑。最主要的还是雨雪后,进村的道路人走都打滑,莫说农用车拉材料进来了。”黄刚林介绍,红椿坝里有好些人家都想修新房,却因为材料进山困难而选择在老屋里将就着。
路修好了,未来生活会更好
红椿坝是猫儿梁下的一块天然湿地,在奉节有“小川西”之称。虽是三月春寒,但红椿坝内落叶松的红色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牛羊悠闲、溪水潺潺,猫儿梁上云遮雾绕,景色美不胜收。
如今,奉节县已经把猫儿梁及周边地区纳入天坑地缝大旅游片区规划,正在打造AAA级景区,猫儿梁上也建好了从红椿坝到山顶的登山步道及山上的观景平台。只是从云雾土家族乡乡场到红椿坝的这8公里机耕道却不知何时能硬化,“拦”住了不少想到红椿坝游玩、想登猫儿梁的游客。
王永明告诉记者,夏秋季节的红椿坝更美,每到节假日,都有许多人自驾到红椿坝及猫儿梁游玩,“不过必须是越野车才能开得上来,这对客流量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去年我喂了30几个鸡子,都是游客买去的。还有好些人在我们屋头吃饭,我们收点钱。”黄刚林告诉记者,“以后游客多了,我还想用新房子开个农家乐。”
对于像黄刚林这样的红椿坝村民来说,如果路修好了,不仅药材能运出去,建房的材料能运进来,更多的游客也能来到红椿坝和猫儿梁,将给村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