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康有为与 晚清书法变革

发稿时间:2017-03-13 16:19:14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青年网

  康有为是晚清近代改革派的先驱,同时,又是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家。康有为原名祖诒,别署西樵山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他出身于望族,幼年从朱九江治经世致用之学。光绪年间中进士,力主维新,为“戊戌变法”的领袖,失败后东渡日本。他三十一岁时所著《广艺舟双楫》,为碑学理论重要著作,影响很大。政治失意后,康有为更潜心于书法研究,以卓越的艺术实践,对晚清书坛作了重要建树。

  历史提供给这位近代史风云人物的,是民族灾难深重的中国。他出生的那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的隆隆炮声响彻大半个中国。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晚清的失败和时局扰攘,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青年时代的康有为,面对“列强环伺”,国势日衰的严酷现实,心中无限忧虑:“今海外略地已竟,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

  1888年10月,康有为第一次向上书“极言时危”,请求及时维新。一个毫无官职的区区生员竟胆敢上书,这在顽固派礼部侍郎许应骙和徐桐眼中,真是“胆大妄为”之至。奏折未能上达。事后,他们对康有为进行嘲笑打击,并散布谣言,企图陷害。

  康有为为了避祸,以书法抒怀,并研究书法理论。然而,康氏研究书法理论,绝不仅仅是为了排愁遣闷,消磨时光,而是将自己的思想渗透在书法理论的建构之中。

  康有为早年从老师朱九江得执笔之法,楷书临欧、颜、柳、赵诸大家,行草书学孙过庭、苏轼、米芾等。中年转而学碑,他自称临碑用包世臣法,用墨浸淫于南北朝而知气韵胎格。当时他住在北京,四处搜找汉、魏、六朝碑刻拓本,追源溯流,穷研楷隶之变化,流派之分合,领悟颇深,并以研究所得,努力付之于实践。他遍临诸碑,如《石门铭》《瘗鹤铭》《爨龙颜》《经石峪》《云峰石刻》《修孔子庙碑》等均有猎及,心悟手追,终成自己风格。

  传世的康有为书法作品,以行草书最多,成就也最高。其用笔或方或圆,运用自如,毫无雕琢之气;其结字严谨而放纵,整齐中见洒脱。笔意体势间,既有碑之雄肆古茂,又有帖之流畅飞动,气象雄伟,局势宽博,于清代碑学诸家中别有新貌。在理论上康有为虽然提出“尊魏推碑,抑帖卑唐”,但他的艺术实践却走的是碑帖结合的道路。这说明在继承传统上,单纯地宗碑或宗帖,都不免囿于一端,限制自己的发展,只有碑帖并学,博采众长,参以己意,方能仪态万千,卓然成家,这正是近代书法家成功的必由之路。

  源于当时历史背景及清代尊碑理论与实践的氛围,康有为书法的艺术成就主要还是书学思想的建树。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康有为首先意识到了帖学长期发展所形成的靡弱书风,对尊帖这种单一的书法发展之路提出否定,推倒了崇帖之根基。“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勾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并对宗法晋唐提出质疑:“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若从唐人入手,则终身浅薄,无复有窥见古人之日。其“卑唐”的目的就是为了扫除书法变革的障碍,为其“尊碑”铺平道路,进而称赞碑学:“六朝人书无露筋者,雍容和厚,礼乐之美,人道之文也。”笔气深厚,恢恢乎有太平之象。

  他确认学碑可以挽救千百年来由于帖学所造成的颓靡书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指出“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所谓帖学之坏,看其对二王书迹勾摹本及刻帖的评价:“二王真迹,流传惟帖;宋明仿效,宜其大盛。方今帖刻日坏,《绛》《汝》佳拓,既不可得。且所传之帖,又率唐、宋人钩临,展转失真,盖不可据云来为高僧面目矣。”

  艺术的创作贵在创新。在阮元、包世臣提出碑学后,康有为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他们的理论主张,清代碑学的发展自康有为达到高峰而影响巨大,而这正体现了康有为“变革”的思想。康有为正是以变革的思想评价历代书家书迹。因此,他提出“书学与治法,势变略同。”明确把书法与治世之道相类比。“文字之流变皆因自然,非有人造之也。南、北地隔则音殊,古今时隔则音亦殊,盖无时不变,无地不变,此天理然。”“学者适逢世变,推陈出新,业尤易成。”

  康有为在苦闷中把思想寄托于《广艺舟双楫》中,始终贯穿变革创新为美、善的价值判定,并揭示书法艺术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都要经历不断的发展进化过程。这都充分体现出他对时代书法的看法。(孙连忠 刘爱玲)

责任编辑:千帆批量_新闻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