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大洋深处的中国印记

发稿时间:2017-02-27 09:49:00 来源: 海南日报 中国青年网

采薇平顶海山地形图。

“郑和海岭”,位于东太平洋。

苏轼海丘,以及苏洵圆海丘、苏辙圆海丘地形图。

  文\海南日报记者 郭畅

  人物古诗皆“留名”

  郑和海岭、太白海脊、苏轼海丘……如今,在广阔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洋底,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

  2016年10月,最新出版的《中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录(2016)》显示,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共命名了163个国际海域海底地理实体。这些命名不仅具备国际组织所要求的标准化“通名”,更有取自《诗经》、历史人名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专名”。

  据了解,“通名”指描述海底地形地貌的名称,“专名”是各国所起的专用名称,如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的“鹿鸣平顶海山”,“鹿鸣”为专名,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平顶海山”为通名。与此同时,王勃、李白、苏轼等唐宋诗人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国际海域的海底;鉴真、郑和、郑庭芳等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物,均留名于大洋深处。

  根据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分委会的规定,海底地理实体是海底可测量、可划分界限的地貌单元,赋予其标准名称的行为即“海底命名”。“2011年,根据国家海洋局部署,大洋协会办公室成立了大洋地理实体命名工作组,启动了海底命名工作。”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说,随即,我国确定了以《诗经》为主,以我国历史人名为辅的命名体系,《诗经》中的“风、雅、颂”分别对应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记者翻阅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中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录(2016)》发现,全书除了详细介绍大洋协会命名的163个海底地理实体之外,对我国开展过调查、但已被命名的18个海底地理实体也进行了整理和名称翻译,并对我国已经发现的42个海底热液区的名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加上大洋协会之外单位命名的7个国际海域海底地名,全书共收录了分布于世界三大洋的230个规范化名称。

  海洋出版社社长杨绥华表示,深海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工作是人类开展深海探测活动成果的重要体现,对深海海底地理实体的发现、命名及公布,是对国际社会的重要贡献,同时也彰显出我国海洋科技工作者对国际深远海的科考实力和认知水平,提升了在此领域的影响力,并体现了我国对命名实体的潜在权益。

  现如今,恰逢我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颁布实施,这些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地名将载入世界海底地名词典,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海洋合作领域的话语权,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针对国际海域地理实体命名的国际工作,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林绍花介绍,正式出版的《名录》可以争取到将来SCUFN的认可,一旦被认可,就相当于我们抢占了国际海域地理实体地名优先权。在国际海域第29次命名大会上,我们提出的16个提案中,有11个提案没有任何异议全部通过,这意味着虽然我国大洋工作开始的时间晚,但在开展国际大洋考察、获得一手调查资料基础上,我国科学家已经精准把握了国际海底命名领域相关技术标准。

  有专家认为,随着我国深海技术的发展和大洋科考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海底地理实体将会被发现。同时,积极推进海底命名工作,在国际海域进一步体现中华文明和文化元素,大洋深处将会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

  历时5年编写“名录”

  据悉,《中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录(2016)》编写过程历时5年,是目前我国最权威的一本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录,不仅填补了我国在国际海域地理实体命名工作的空白,更直接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海洋科学领域对全球的重大贡献。

  国际海域的地名,需得到国际组织的审议批准。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命名过程所使用的资料和数据都来自于中国大洋调查成果资料,这些地名的公布和使用,将有利于各类海洋图件的编制和海洋的科学勘测、开发管理,有利于科学工作者开展对有关区域及研究对象的认识和描述,集中彰显了中国几十年来在国际海域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

  海底地理实体是海底可测量并可划分界限的地貌单元,赋予其标准名称的行为称为海底命名。根据国际有关规定,如果一个海底地理实体完全或超过50%的面积位于国家的领海之外,则该国地名管理机构可向国际组织申报其名称,审议通过后录入国际海底地名词典,成为全世界的标准地名。申请命名需提交翔实的海底地貌勘测资料。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越介绍说,由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和国际水道测量组织(IHO)共同成立的国际海底地名命名分委会,是海底地名领域唯一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截至2014年,国际海底地名命名分委会审议通过的海底地名命名提案已达3820个,其中包含中国的43个提案。

责任编辑:千帆批量_新闻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尾页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