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保部通报,开展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的18个督查组已于15日全部进驻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8个城市。多家企业由于污染物减排未得到落实、燃煤锅炉改造进度滞后、环境监测数据异常等原因被点名,被移交地方查处。
不少网民认为,大气治污不可能一蹴而就,环保督查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当前,企业违法排放时有发生,地方不作为并不鲜见,唯有扎实推进环保督查,才能让治污收到切实的效果。环保督查应该走向常态化和制度化。
督查应走向制度化
有网民认为,环保督查就是环保领域的“巡视”。如果能像“纪委巡视”一样,掀起一轮轮的“环保风暴”,对环保决策落实情况和突出环境问题等进行督查,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网民“李洪兴”称,大气污染成因复杂,而非法排放、超标排放又加重了污染,长效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说打赢大气治理的持久战需要时间,那么遏制污染排放离不开看得见的行动。一些地方表面“重污染警报”,实际却“应急不响应”,要靠扎扎实实的督查行动认真纠偏。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治理尤其是环保督查既要有决心,又需要落地有声的执法力度。
网民“于平”认为,此次专项督查由环保部部长及另外四位副部长亲自带队,在肯定的同时,更需要思考的是,环保督查何时能摆脱人为因素的影响,完全走向制度化运作,让督查意见在地方获得不折不扣的落实。
以硬举措应对“软钉子”
网民“谢仕亮”认为,对督查中发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整体推进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且大气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向地方转办,要求整改落实,追究相关责任。与此同时,还要着力优化地方环保治理监督结构,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提高社会监督对污染企业的制衡能力。
网民“范荣”认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要把环保任务分解,拿出严格细化的治理举措和日常行动。同时,对于环保举措在落地时经常面临的各种“软钉子”,还需要拿出更多掷地有声的硬举措,形成威慑力。
网民“伍文胥”提出,环保督查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督查本身,在于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还公众碧水蓝天,须让各级环保监督、执法部门深入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环保体系建设,培育公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等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强化环保奖惩机制落实。
(记者 陈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