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梁山伯”化蝶而去 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去世

发稿时间:2017-02-17 17:34:44 来源: 新民晚报 中国青年网

  范瑞娟,别名范竹山,1924年1月6日出生,浙江新昌县黄泽镇(今属嵊州)人。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当上了头肩。

  1945年1月29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首次演出《梁祝哀史》,1953年10月,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获1949-1955优秀影片奖。

  ↑1953年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袁雪芬(左)饰祝英台,范瑞娟(右)饰梁山伯

  从1952年到1954年,“化蝶”的凄美旋律一直萦绕在当时艺术界的上空,久久不散。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先是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各奖项摘得钵满盆溢,后又随周恩来总理出访,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国产彩色电影与茅台酒一道征服了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的外国友人,被誉为中国的“两台”法宝。

  1951年,范瑞娟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副团长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同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范瑞娟唱腔淳朴,嗓音宽厚,台风稳健大方,在舞台上“男子气概”十足。范瑞娟戏路极宽,表演上稳健大方。她创立了越剧流派中的“范派”艺术。唱腔在继承男班“正调”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调和润腔处理,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

  她与琴师合作,大胆吸收京剧“反二簧”曲调,首创了优美、抒情的“弦下调”,成为显示流派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越剧的声乐艺术。

责任编辑:海竹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