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无障碍·‘无障爱’·‘无障AI’”组合集合融合 构建科技赋能、温暖共生的美好未来——写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闭幕之时

发稿时间:2025-04-03 17:4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

  科技赋能,温暖共生。近日,由中国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在北京举办。当无障碍设施遇上人工智能,当冰冷的代码承载起人性的温度,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从春晚舞台上机械臂与听障舞者的完美共舞,到脑机接口技术帮助渐冻症患者重拾沟通自由;从智能义肢实现毫米级触觉反馈,到AI手语翻译系统突破信息藩篱……这些突破性成果背后,是科技工作者对生命尊严的深刻诠释。当智能轮椅自主规划最优路线,当盲文显示器实时转化数字信息,每一行代码都在书写平等、每一次算法迭代都在重构可能。

  “无障AI”正在重塑社会认知的坐标系。它不仅是工具的革命,更是认知的革命:通过机器视觉补偿视觉障碍,用语音合成填补听觉缺失,以智能感知延伸行动边界。这些技术突破在消弭物理障碍的同时,更在拆除人们心中的偏见之墙。尊重“不同生命形态”的尊严,是最具人文深度的现代性表达之一。

  这场智慧与温情交织的论坛,展示着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未来图景。在人工智能与人文精神共振的新纪元,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名词,而是化作照亮每个生命的温暖光束。当创新以普惠为坐标,当发展以共生为底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将绽放千万种不同的精彩人生。中关村论坛科技助残分论坛闭幕之际,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无障碍环境专业委员会和无障碍智库推出此文,以飨读者。(中国青年网记者 牟昊琨 杨月)

 

  2025 年,比自然界的春天来得更早、更迅疾、更热烈的是科技的春天。从震撼人心的无障碍春晚到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热议的科技助残,再到倍受期待的2025中关村科技论坛首次增添了令人期待的科技助残论坛,每一步的推进和延伸,每一节的成就和惊艳,都让我们感受到“无障碍才·无障爱·无障AI“组合集合融合所凸显的丰厚成就、所展示的创业创新创造的奋斗精神,由此震撼出的时代佳音,频频感受到科技助残、科技赋能的滚滚春潮,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科技赋能,推动无障碍事业的全新变革

  当今世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科技与人文关爱交织碰撞出的火花,绽放最耀眼的光芒,奏响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最动听、最妙灵的乐章。

  2025年新春开泰的无障碍春晚,令人难忘。首次推出的视障版和听障版转播,运用 AR 虚拟技术、AI 语音技术等前沿科技,为视障人士打造出“听”见舞台的奇妙体验,为听障人士呈现出“看”懂春晚的精彩视角。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呈现,更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交融;不仅是一场普通的文化传播,更是科技助残在文化领域的一次别样的成功实践。

  无障碍春晚的人文价值就在于,打破残障群体与健全人群在文化欣赏上的隔阂,让残障群体在阖家团圆的时刻,与健全人群一同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到社会一视同仁的尊重与关爱,让春晚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大餐,彰显“人民的春晚”的深刻理念,呈现科技在满足特殊群体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此,笔者曾以《无障碍春晚 人人享有无障碍人权》为题撰文,阐释科技与人文融合所突出的“高度、深度、温度和力度”。正是因为有了科技的力量、助残的伟力,方使残障群体多年的梦,顺势成为现实真实的场景。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以及媒体讨论的持续升温犹如一把把钥匙,开启科技助残的话题闸门。一方面,通过加大科研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有望突破助残领域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出更多智能化、个性化的辅助智能产品,如智能假肢、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提升残障群体的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成果推广平台,让先进的助残科创技术与智慧产品能够更快、更广泛地惠及残障和老龄群体,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加强助残科技成果信息收集与发布。提供助残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信息发布、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建立科技助残成果体验应用场所,实现科技助残成果展示、体验、应用、服务等功能。在国家层面统筹布局国家科技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纳入‘十五五’科技规划全面统筹,系统推进助残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对助残科技研发应用的扶持力度,支持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助残重点专项。”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在为中国残联全面布局、系统动员、统筹推进全方位系统性科技助残代言时描绘出的愿景图。

  而2025中关村论坛举办科技助残平行论坛,更是一次理念与行动的碰撞。论坛汇聚产学研各界精英,围绕科技创新如何赋能残障人士生活品质提升展开深入探讨,站在更高的科技前沿与产业视角,为科技助残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从智能辅助器具的研发到信息无障碍技术的创新,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新理念到科技助残产业的发展趋势,聚焦于解决残障群体面临的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在助残领域的转化与应用,共同探索科技助残的新模式、新路径,为科技助残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残障群体因科技赋能而改变命运,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精神’”,与科技力量相互交织,引领人类在挑战未知、突破局限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融暖共生,探索无障碍事业的进阶发展之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吕世明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说:在时代发展、科技腾飞的今天,无障碍理念的变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最初单纯解决残障群体出行、生活不便的“无障碍通用设计”,到饱含人文关怀的“无障爱人文环境”,再到如今“无障 AI 人工智能”,这并非简单的线性迭代,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组合集合与融合,也重塑着无障碍事业发展的未来。吕世明描述着一幅变迁与升华的无障碍图谱:“往昔深耕的无障碍到如今激情的‘无障爱’,再升华为正在拥抱的精彩‘无障AI’,就是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进程,恰是人类史册演奏的璀璨乐章。”

  无障碍,是与时俱进的大爱追寻。无障碍,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常做常新的大梦。它发起于物质层面的畅通畅行,落脚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残障人士出行不再举步维艰,而是能够相对自由地穿梭于城市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无障碍的范畴延伸至信息领域,字幕语音转换、手语翻译、无障碍格式文档、电影等,打破了听障和视障群体获取信息的壁垒,使他们得以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知识与文化带来的滋养。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物理层面与信息层面的无障碍环境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更要加强。追求高标准、高品质、全方位、全链条、全闭环的无障碍社会大环境建设,始终是人们的所求所望,这是为残障群体融入社会所奠定的物质与信息基础,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首要条件,是梦想与追求的基石,无障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在路上。

  “无障爱”,是环境与心灵的滋养互生。然而,单纯的物质和信息无障碍只是起点,“无障爱”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无障爱”意味着全社会从内心深处接纳、尊重残障群体,给予他们无条件的关爱与支持。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平视的目光,是对残障人士莫大的理解、包容与帮助;在普惠加个性化的教育和就业中,他们的潜力得以挖掘,他们的心灵得以成长,社会的偏见得以摒弃,平等的机会得以显现,他们的能力和价值得以实现。“无障爱”,强调给予残障群体平等的尊重、理解与支持,致力于消除社会对他们的偏见与歧视。这种理念的转变,从单纯的硬件设施建设,延伸到了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倡导所有人在各个领域平等参与、共享成果。因此,“无障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文关爱,是残障群体能感受到的特殊温暖与极度尊重。在“无障爱”的氛围中,残障群体不再是弱势群体,而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声音被听见,他们的需求被重视,他们与健全人共同谱写着社会进步的华美乐章。

  “无障AI”,是科技与人文的融伴同行。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发展,这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具有关键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涵盖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工智能科技的融入,正为这一伟大征程注入强劲的新动力,勾勒出一幅全民共享的美好蓝图。

  如今,我们又恰逢机遇,站在“无障AI” 时代的门槛上,AI 技术为实现更加全面、深入的“无障碍”与“无障爱”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当 AI 技术带来的人工智能融入无障碍领域,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就此开启。如:在出行方面,智能轮椅借助 AI 技术,能够自动识别路况、避开障碍物,甚至实现自主导航,让肢体残障人士的出行更加安全、便捷。智能导盲设备利用 AI 图像识别和语音提示功能,帮助视障人士精准地感知周围环境,独自出行不再是难题。在沟通交流领域,AI 驱动的实时手语翻译系统和语音转文字、文字转语音工具,打破了听障与健听、视障与明眼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畅所欲言。在教育与就业领域,AI 的应用更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通过 AI 个性化学习系统,残障学生能够获得定制化的学习路径,提高学习效率;AI 辅助就业平台则根据残障人士的身体状况和技能特长,为他们精准匹配工作岗位,帮助他们融入职场。

  “如果说无障碍是铺路前卒和开路先锋,‘无障AI’则是跨越障碍的通行器和逾越障碍的飞行船,它可以实现‘突破任何障碍或消除以其他方式无法完成的超越’的能量和卓越价值。”吕世明说。

  由此可见,从“无障碍”到“无障爱”,再到“无障 AI ”时代,不是简单的迭代概念,而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创新、不断升华、不断赋能、不断强能的过程,更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鉴互惠互进”的相融相汇、不离不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融合发展,绘就每一个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在社会治理领域,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正营造更加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守护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

  “无障AI”时代的到来,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人文精神的升华。它将“无障碍”与“无障爱”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美好的未来。在这个时代,科技不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传递爱与关怀的桥梁,它跨越了残障与健全之间的界限,让每个人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自由翱翔。

  迎着明媚的阳光,离开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会场,吕世明难以平息激动的心情,他说:“这场首创的科技盛宴的效果,远远超越了预期,有望推进残疾人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令人期待。多代人的努力促使梦想实现,新时代必然改写对残疾的概念和认知。往昔的“残废”早已经消失,如今的“残疾”有望也不再存在。人类技术的变革就是为了造福世界!这次论坛的价值从预防残疾到治疗康复,再升华为生命的重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系统构建愿景也会早日实现!正是对‘无障AI’最好的、最优雅的诠释!”

  吕世明畅想:“依靠新质生产力,无障碍环境建设也迎来了科技智能创新的新赛道,形成新业态,成为新增点,发展新格局。未来的物理空间无障碍,会因‘无障AI’而做得更科学、更标准、更规范、更节省人力和物力,让轮椅者‘飞毛腿’的梦,在未来的时空中绽放。信息无障碍因为人工智能的助力,更精准、更精细、更实用、更有效,让听障者‘顺风耳’、视障者‘千里眼’赋能人类,从此再无听障和视障的局限。未来的无障碍不仅赋能于人类,而且也同样赋能于科技,让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相伴同行的伙伴,为人类着想、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与人类共同发展”。

  “无障碍·‘无障爱’·‘无障AI’”组合集合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点亮的科技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是人工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这一征程带来的无限可能与机遇。新时代我们要紧紧抓住“无障AI”技术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成功,书写属于全体人民的时代华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骆燕)

责任编辑:白珂嘉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