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9月24日电(记者 杨逸凡)东北平原素有“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的美誉,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9月24日,记者走进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时,这里的玉米十天后即将迎来丰收。
梨树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的玉米即将喜迎丰收 杨逸凡/摄
当地的种粮大户邵亮亮十分高兴,他说自家玉米地收成今年预计一公顷能有三万斤。
三万斤,不是一个小数目。黑土地如何可持续滋养这些粮食,成了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十多年来钻研的头等大事。
要藏粮于地
玉米是吉林省梨树县的主要作物之一,这里的农民曾经耕种玉米时需要反复整地4次,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黑土层在这一次次整地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薄。若是再遇上大风天,表层黑土风化,又或者是雨水的冲刷后,甚至可以看见下面的黄土。
这些情形王贵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了减少风、雨等对黑土地的伤害,让黑土重新回到大地,王贵满与相关专家一道潜心研究,最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梨树模式”。
王贵满 资料图
“东北地区的气候导致黑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风失和水失,梨树模式其实是给大地盖上一层‘被子’,盖上‘被子’后土地不再被刮走。覆盖的秸秆腐烂之后又会增加黑土层的厚度,土壤肥力得到进一步增加。”王贵满说。
“梨树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始于2007年,至今经历了17个年头,从建立第一块面积225亩的试验基地以来,经历了试验、示范、推广3个阶段。如今,“梨树模式”研发基地已连续5年突破亩产“吨粮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肥沃土壤又重回大地。
更要藏粮于技
“梨树模式”的推广离不开免耕播种机的成功研制。
十多年前,国内还没有自己的玉米免耕播种机,王贵满以个人名义借来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与农机专家们共同研发,在2008年终于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玉米免耕播种机。
国产玉米免耕播种机的问世给秸秆覆盖免耕技术提供了大规模推广的可能,但农民观念的改变却十分艰难。
28岁返乡种地的新农人邵亮亮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他一开始也持观望态度。但农学专业背景的出身,让邵亮亮看到了农大专家们的专业和诚意,他回忆,“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我看到了他们试验田的产量、王站长的工作热情、农大农科院的专家老师们经常给我们培训”,被深深打动的邵亮亮愿意一试。
返乡新农人邵亮亮正在地里查看玉米长势 杨逸凡/摄
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为了让“梨树模式”从试验田走入农户家,王贵满四处联系农民推广试种,用事实说话拿经济效益讲理,让种粮大户们相信科技发展农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采用“梨树模式”种植的农民越来越多,成就了一片又一片实打实的高产田。如今,几乎全梨树县的农田都用上了“梨树模式”。邵亮亮担任理事长的聚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90公顷农田,除玉米外,还种植了西兰花等蔬菜销往国外市场。尝试“梨树模式”以来,他还把蔬菜的老梗等秸秆搅回地里,高产田越来越高产。
事实证明,“梨树模式”下玉米的平均产量比常规耕作高5%-10%,每公顷可节本增效1000-1400元,“秸秆全覆盖还田”不仅可以培肥地力实现节本增效,还能有效地解决水土流失和因秸秆焚烧引发的环保问题。
仓廪充实,乃国家之福、百姓之盼。2022年,四平市新建高标准农田38.9万亩,推广“梨树模式”570万亩,粮食产量预计达94亿斤,实现“十九连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因地制宜走好农业合作化道路,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大批的农业工作者正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