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来说,打开导航开启服务的那一刻,才感知到北斗的存在,但对像蔡明圭一样的航天人来说,北斗发射上天的那一刻,各种在轨测试、信号分析已经开启,考验早就开始了。
90后蔡明圭是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北斗三号研制团队的软件设计师。2015年夏天,她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导航所导航室。仅仅一年后,北斗三号组网星的载荷研制工作就开始了,她接过导航任务处理机的一项信号生成软件研制任务。她形容自己,“从跟着师父学步的徒弟,变成了一起奋斗的战友”。
参与北斗研制工作期间,蔡明圭主要负责研制导航处理器中实现下行信号生成播发功能的软件。“团队采用‘数字+模拟’的方式,通过运行在数字器件上的软件代码生成调制有星历等定位信息、伪随机测距码的多频点数字信号,再通过数模转换和上变频处理,最终将射频模拟信号下发给用户。”蔡明圭向记者介绍。
“根据系统发布的信号接口文件,位于地面的终端,比如手机导航、车载导航等,在接收到卫星信号后可以解调并解析其中的信息,算出用户终端的位置、时间。”蔡明圭介绍,以此为基础,北斗的定位功能被应用到交通运输、农机农业、气象监测、共享经济、海洋工程等丰富的场景中。
蔡明圭至今依然记得单机即将交付前的情形。2018年春节前,为了将导航处理器开关机时钟产生的几纳秒抖动误差消除掉,她和同事先后开展了上千次的指标测试。“为了不影响进度,指标测试只能在单机进行环境测试时同步开展,环试大厅里有很多真空罐和温箱,工作的时候会产生特别大的噪音,我们要在-25~70摄氏度的温度循环过程中反复做开关机实验。”
蔡明圭向记者介绍,从开关机到测试设备重新接收并计算出全部3频点的导航信号的伪距值,一次就要半个小时。就这样,他们在大厅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顾不上出去喝水上厕所,反复试验、分析、讨论,并现场调试程序。”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蔡明圭形容自己,经常一天下来大脑和身体感觉被“掏空”了。
在参与北斗导航处理器研制的过程中,比起那些高负荷的辛苦战斗,蔡明圭脑海里记住更多的是与团队一起工作时的欢乐和温暖。“前辈们就是恨不得把他会的都教给你,希望你越来越好。”她笑言,经验丰富的同事毫不吝啬地将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和他们一起并肩战斗,是我内心深处最大的底气”。
“刚入职不久,我感受了许多善意的‘死磕’。在我认为差不多就行了的时候,师傅和主管会反复强调单机的可靠性,以及如何让产品做得更好。”一开始,蔡明圭并不理解。但现在,和同事360度无死角反复尝试各种可能性、并逐一排除问题已经成为镌刻在她骨子里的习惯了。
航天工程中,任何型号产品都是由多种部件组合而成,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有着数不清的人的付出和努力。
“作为一名软件设计师,让自己写的代码‘飞上太空’,是一份难得的荣誉。”蔡明圭也深深地感受到,航天事业里还有许多无名的英雄,他们可能是生产线上的装配工人,也可能是运输产品的安保人员。虽然有幸参与了一些重大型号的研制工作,蔡明圭说:“见证自己参与设计的软件‘上天’是荣幸,功成我不在人前也是一种常态。如果能帮助别人实现梦想,也是高光时刻。”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部署,这为航天人指明了方向。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要不断快速提升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发射和应用航天飞行器的能力,独立自主和高技术水平缺一不可。“我国的航天事业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技术跨越。当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切实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青年有为,热爱有光!”蔡明圭说。
总监制:金锐
监制:王海
策划:杨月
编导:张亚云
记者:张亚云 安俐
剪辑:沈柏锋
《青年有为》系列微视频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出品单位:中国青年网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