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林于暄:在历史里活一遍、走一遭

发稿时间:2022-09-01 09:02:00 作者:牟昊琨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天津9月1日电(记者 牟昊琨)“兔子有个大国梦,这个大国梦由千千万万的兔子们共同努力着。这篇文章的前半段讲的是祖国同胞的苦难,后半段是民族的荣光,时代在变,国力在变,不变的是一个国家曾经向她的人民许下的承诺,无论走到哪里,祖国都是你坚强的后盾!”

  文章《我们能以大国姿态撤侨,是因为有一只兔子在负重前行》曾火遍全网,在开头中,这段看似略带俏皮的描述,透出一股深沉壮阔。

  2015年也门撤侨行动圆满完成,很多网友的留言让他振奋。“我想让公知们惯用的‘国家在哪里’的设问句在网络上失去市场,我们要真正打骨子里站立起来。”林于暄本人从事航运业,专业优势让他有机会接触相关的丰富史料,也正是从那一天起,他开始把创作的目光投向了中国撤侨史。

  在梳理中国历朝历代对海外华侨的态度、解读中国政府保障海外华侨华人利益的行动后,林于暄落泪了。他是带着满腔自豪来写这篇文章的。“撤侨不是一种国家政治姿态,而是浸染着民族苦难的血色归途。难能可贵的是无论贫落还是富有,我们身处的这个国家从来没有忘记过她的承诺,没有放弃过她的同胞。”

  最开始,林于暄仅在网上逐一回复不实言论,写一些科普类短文,认为“凭一己之力便可力挽狂澜”。可无人关注、史料核实难度大、信息不对称、缺乏官方背景等问题成了林于暄创作过程中的阻力。发布的文章和评论就像一颗颗丢向大海的小石子,各种嘈杂声音组成的海波仿佛“嘲笑”着它们:我就是大海,这么点小石子算什么。

  林于暄开始反思,决定“慢工出细活”。研究多了,就产生了情怀和热爱。但是每段历史都存在“空隙”,很多书籍的记载是片段和碎片式的,不可能完整呈现所有的事件和细节。面对这些遗憾,林于暄查阅、核实历史资料,采访当事人,“在严格遵循历史逻辑的基础上,把核实过的资料、采访到的内容‘镶嵌’和还原到历史中去。”他前后共花了3年时间,来弥补这些“空隙”造成的遗憾。

  同时,在与网络上结交的文友互相分享所学成果的过程中,他也开始用更生动的网络语言激发网友们的阅读兴趣、用反讽来反驳历史虚无主义……努力终见回报,现在,林于暄不仅在网络上收获了大量认同正能量观点的读者,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做大网络正能量同心圆,让正能量小水滴汇聚成海洋,是他始终不变的初心。

  “我写的是历史,都经得起考证;只不过写的内容和方式是文学化、人性化的。”林于暄不是从政治、道德或学术的角度去写作,而仅仅是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去还原历史。他不批判也不仰视,只是和他笔下的人物“悲欢与共”,设身处地还原历史中的他们。

  “杂音从网络上来,那我们就要从网络上正本清源。”林于暄认为他作品的最大特色是鲜活、真实、代入感特别强。就像一位读者说的:“书中的每个字,都不像是史学家总结出来的,反倒像是一个穿越者写的日记。”

  “我们在读历史小说,其实最终读的并不是历史,而是我们从历史中挖掘出来的跟现代人所产生共鸣的点。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个点,找到它的现实意义所在,那么,这个文章才有它的价值。”林于暄对于当下历史类文章的写作感到乐观,因为自己遇上了很好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信息资料的来源渠道越来越丰富,网友的视野和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站稳中国立场,培养全球视野,讲好中国故事,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中国新生代走向网络舆论场,发出自己的声音。”

责任编辑:纪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