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于喜山:手机里的警察叔叔

发稿时间:2022-09-01 08:57:00 作者:乔佳新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天津9月1日电(记者 乔佳新) 如果给“二喜警官”的短视频配上结尾字幕,那一定有这样一句话,“制片、编剧、导演、摄影、配音、演员——于喜山,改编自本人真实经历”。

  普法视频、剧情短片、情景再现,一个能让人刷到停不下来的账号实际运营者,是天津公安局民警于喜山。为了做好短视频,他还给自己配了个支架和补光灯。

  他不时强调“我真没戴美瞳,那是补光灯打得好。”

  于喜山是一位90后,从小就有警察梦,2010年如愿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他曾给自己取过一个很酷的ID:警壹卫。或许是他骨子里的搞笑基因藏不住,网友在评论区纷纷赐名“二喜”。在领导“群众喜欢什么,你就叫什么”的谆谆教导下,“二喜警官”开始在各平台上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他做政务新媒体的初心。于喜山有五年的治安警经历,他所在的单位在24小时内甚至能接到100多个报警电话。有诈骗的、有丢手机的、有情感纠纷的,这些案件后来成了他的灵感来源和短视频素材池。在他看来,与其等群众遇到问题后找警察解决问题,不如先把问题消解在摇篮里。

  “我一个学公安学的人,对新媒体一窍不通。”起初,他会发一些单位的日常,数据并不太好。后来他开始研究大家爱看什么,从短视频平台的运转模式,到视频拍摄的思路,他都会去慢慢摸索。

  转折来源于两个视频。

  2019年6月,于喜山发布短视频“考上警校后的身材对比”,从一百八十斤到一百二十斤的转变极具冲击力,网友评论“这是最好的高考宣传片”,这条点赞近两百万的视频直到现在依然热度不减。2020年3月,某部韩剧爆红,网上掀起模仿剧内名场面的热潮。一群年轻人对着镜头亮身份证令他警铃大作,当即拍了条短视频科普此类泄漏信息行为的危害性,这让他收获了做新媒体运营以来的最高热度。自此,于喜山逐渐摸清了方向,越来越游刃有余。

  对于所有政务新媒体账号来说,如何平衡严肃性和趣味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觉得一个底线就是专业性”,于喜山说,无论多么搞笑的段子,出发点都是为了让群众去接受这个知识点,不能本末倒置。现在各平台年轻用户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被说教。所以拍短视频就需要找准切入点,把握住网友的心态。

  他的“笨贼与警察”系列轻松有趣,笨贼恶劣的违法行为和极低智商的对比蕴含着喜剧的幽默感,只是会遭到朋友的吐槽——“下次能不能让我演个聪明的贼。”东北腔儿的普法教育,语速和音调丝毫不逊于带货主播,再配上真诚的眼神,极具说服力。与网络大V联动的防身视频让人耳目一新,有种“打破次元壁”的感觉。抖音热梗与防诈骗视频的灵活结合更是“疗效显著”,一位粉丝曾经私信表示,“我遇到了诈骗,本来不确定是不是,但我想起了你视频里的梗,才识破了骗局。”这让于喜山哭笑不得。“幽默是载体,活起来是关键,专业是底线,抵达是目的。”于喜山说。

  于喜山也有遗憾。几期与缉毒警察相关的内容,人物原型是他在缉毒岗位上牺牲的师兄师弟。

  “他们都还很年轻。”

  对于更多的细节他不愿多提。只是回想起毕业时老师的叮嘱:合照一定要拍,因为“以后人不会这么齐了”。毕业后的第二年,他的一位同学牺牲了。

  他用身边的案例进行艺术加工、剧本创作,出演时他总是会研究真正沾染毒品的人是什么样子。他想让大家了解真实的人民警察,“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拍摄短视频并非于喜山的主责工作。他要在业余时间准备剧本、找朋友演、协调场地,经常在大半夜拿着设备出去。面对全平台的1200多万粉丝,每天上万条私信,他几乎利用了所有的空闲时间,“连做梦都在想创意”。当年无心插柳申请的账号,如今变成了警务宣传的主力平台。

  他的一位粉丝在今年7月份给他分享了自己考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好消息,感谢他的短视频带给自己的动力。于喜山在朋友圈里写道:总有人问我做短视频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就是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纪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