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中国人的故事|助残123行动:温暖澎湃,让爱触手可及

发稿时间:2021-12-04 20:4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 安俐 杨月)对于视障人士黄莺来说,视障没有阻碍她走进大学的校园,却让她每次过马路都战战兢兢。“一些路口红绿灯的提示音音量太小了,嘈杂的街道上,我根本无法通过声音判断是否变灯了,只能求助别人。盲道被占现象更是严重,被挡住去路,我们手足无措。”

  国际残疾人日海报。制图:安俐

  对患脊髓损伤的唐占鑫来说,出门最常遭遇的困境就是无障碍卫生间总锁门、没扶手或扶手损坏,以及坡道过陡,有些坡度甚至超过了45度。“很多公共场所只解决了无障碍设施的‘有没有’,但没解决‘能用’的问题。”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不应该让残疾人寸步难行。我国目前有8500万残疾人,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关注听障世界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声音”

  “以前没有智能手机和在线地图的时候,为了知道在哪儿下车,听障者们有的隔着车窗张望着外面的站牌,辨认站名,有的牢牢记得这一路的地标,熟悉目的地前后的景观,有的干脆央求家人、朋友、室友等等陪着出门。”中国残联第7届执行理事会理事、中国聋人协会第7届委员会主席杨洋是一名听障者,也是听力语言康复领域的研究者,“很多在健听者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对听障者都是难以克服的障碍。”

  随着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实践和助听辅具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听力残疾儿童进入普校随班就读。可即便有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还是存在一些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例如在医院,医生和护士戴口罩,再加上环境嘈杂,口语使用者在这个环境下的收听效果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会错过以声音为载体的重要信息。类似这样因听的问题造成的误会、误解常年累积,是听力残疾人心理障碍的根源之一。”在杨洋看来,科技让听力残疾人重获新“声”,但听障者的心里的“声音”不能被忽视。

  国际残疾人日海报。制图:安俐

  “我们中国聋协与‘听障者’公众号合作,聚焦听障群体的隐形困境,就是要向公众讲明白‘听’这件事。”杨洋说。《身为听障者,未来该何去何从?》《就医实录:我看病为什么这么难?》一篇篇科普文章里,听障者分享着自己的经验与困惑,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也给健听者提供了了解听障人的窗口。

  国际残疾人日海报。制图:安俐

  科学助残,录制视频参与公益倡导

  “命运就像我们的手掌纹一样,无论多曲折,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长相甜美,笑容温婉,眼神坚毅,如果不是表达上略有含混,人们很难注意到,这位在镜头前笑靥如花的小姑娘李爱春曾经历过怎样的病痛。一岁时,一场疾病使李爱春肢体残疾、口齿不清,但她始终没有放弃生活的勇气,坚持在快手上直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李爱春。资料图

  近日,#残疾女大学生拍视频鼓励网友#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李爱春的感人故事也被多家媒体点赞和报道。事实上,像李爱春一样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身上始终散发出令人动容的乐观、阳光,有着满满的正能量。

  12月3日,在中国残联指导下,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快手及多家助残机构共同发起“助残123行动暨残健共行公益倡导活动”,以快手#中国人的故事##致敬自强拼搏的你##助残123行动#微话题为阵地,邀请快手短视频达人及高校青年学生拍摄科学助残短视频,号召青年群体践行残健融合理念,让爱触手可及。

  活动海报。资料图

  “助残123行动”为年度系列公益活动,旨在通过“短视频互动”“直播互动”“线下助残”三种行动,倡导“残健融合、残健共行”理念,促进全社会关心残疾人事业。

  参与线上短视频倡导活动,可拍摄科学助残短视频,并带#助残123行动#、#中国人的故事#、#致敬自强拼搏的你#话题在快手平台发布。快手站内残疾励志达人和热心助残事业的达人也积极参与了本次短视频倡导活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全国网络正能量榜样小一姐姐、无臂女生主播杨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贾茹和杨淑亭、励志残疾大学生沐子同学、全国自强模范臧彩楼、优秀残疾人代表任家熠、丁香医生等达人都拍摄了助残主题短视频,呼吁网友关注残疾人群体。

  活动海报。资料图

  此外,活动还邀请了岳云鹏、冯巩等艺人参与,增加活动曝光度,实现活动破圈,带动更多用户以短视频的形式,传递残健融合理念。

  12月3日至12月底,“助残123行动”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通过沙龙和视频的方式开展线上线下倡导活动,关注残疾人教育,扩大助残活动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国际残疾人日海报。制图:安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两个月前的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上,能够帮助肢残人士实现抓、握、捏等多种动作的仿生手,内置力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能够帮助残疾人稳步前进的外骨骼机器人等辅助器具悉数亮相,让残疾人群体触摸到了科技的温度。不久前结束的东京残奥会上,盲人运动员刘翠青与领跑员徐冬林并肩作战、奋勇夺冠的身影让无数网友“破防”。科技赋能、彼此陪伴,何尝不是残健融合最好的表达?

  我国8500万残疾人用自强书写着生命的千百种可能,“国际残疾人日”理应成为我们关注残疾人群体、了解残疾人内心需求的契机。倾听残疾人内心的声音,让生命更有尊严,让每一个梦想都不被辜负!

责任编辑:纪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