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 田昕禾)“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这里提到的“音”便是古琴之音。古琴,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等,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古琴就是文人雅客赋诗弦歌的“座上客”,是国人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岭南琴派作为古琴的重要派别,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主要流传在广州及周边地区,拥有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演奏特点,极具岭南文化气息。明代广州琴人辈出,陈白沙、梁启运、释闻一、邝露等均名盛一时。至清代,岭南琴派声名日显。2008年,古琴艺术(岭南派)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琴”位居中国传统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可见其占据着重要的艺术地位。但随着社会发展,现代人对古琴却日渐陌生,对古琴的了解知之甚少,会演奏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而让新生代续写“琴”缘,是传承中国传统艺术不可或缺的一步。
据了解,为让“琴乐”继续谱写,2010年,在广州市文广新局、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推动下,广东省广州市海州区昌岗东路小学在校设立“古琴艺术(岭南派)”传习基地,开展面向师生的“非遗进校园”古琴传承活动。同时,学校建立了非遗教育与传承工作小组并成立“古韵飘香”古琴小社团,先后聘请“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市级传承人宁兰清及其团队为学生授课。
学校深入探究古琴融入小学艺术教育的路径,制定了“岭南古琴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编写教材“岭南古琴”传习校本,并实施分层、分段教学,即对低、中、高学部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使古琴教育传承工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制定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截至2020年,广州市首个古琴非遗传承基地已有学生30余人。
任何的艺术形式都离不开文化底蕴的积累,在培养学生们对古琴艺术本身了解的同时,也注重挖掘古琴背后的文化精髓,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而拓宽古琴教育与传承的研修之路。首先,将岭南古琴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与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人文情怀;其次,引导学生与古人“对话”,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与风采;最后,把古琴与古诗词吟诵相结合,让学生们在抚琴中感知诗词音韵之美,做到承古扬今,聆音见性。
除此之外,为了让古琴艺术传承有广度,拓宽学生的展示平台,学校还开设了“古韵飘香”选修课程并结合“岭南古琴系列讲座”探究古琴融入小学艺术教育新路径。在学校每年的艺术节、开学典礼、结业礼等活动中,都适时融入岭南古琴展演节目,为学生搭建可以展示的舞台,提高其学习古琴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古有云:“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君子无故不撤琴瑟”。近年来,“古韵飘香”古琴艺术社团公开展演二十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三十余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君子之器”,在一批批“小小传承人”的努力下,演奏出穿越千年的回响,谱写出新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