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召开 专家学者纵论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发稿时间:2021-05-16 13:1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5月15日,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开幕。中国青年网记者韩玉 摄

  中国青年网丹寨5月16日电 (记者 韩玉)5月15日,为期9天的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贵州丹寨万达小镇开幕,国家级非遗盛会再次绽放在云上丹寨。作为非遗周的核心活动,5月15日下午,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在丹寨万达小镇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旅游行业的专家和学者出席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和路径”。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非遗进景区的重要意义”“以生活的文化多样性维护促进旅游发展”“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热门话题进行了阐释和讨论。

  丹寨八大支系苗族服饰巡游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韩玉 摄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雒树刚指出,非遗进景区要在“融”字上下功夫。非遗进景区可有力推动非遗的保护和守正创新。“一定要实现对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进景区之中,才能使非遗有活力、景区有魅力。”雒树刚表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以文化多样性维护促进旅游发展。吕品田认为,文化多样性维护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保护非遗就是维护文化多样性,是维护文化旅游的根基。

  非遗传承人在表演霍童线狮。中国青年网记者韩玉 摄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从最近的“五一”假期旅游数据报告说起。他认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动能,这要求非遗要重归当代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重构功能,重建价值。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提出了两点非遗旅游的活化路径——基于生活方式的活化和基于生产方式的活化。一方面,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要有烟火味,要注入时尚的因素。另一方面,要把传统的工艺活化,这需要融合现代的技术。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从“空间赋能”视角,讨论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林继富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赋能”作用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

  游客们在丹寨体验花草纸制作。中国青年网记者韩玉 摄

  本届中国丹寨非遗周期间,奉贤滚灯、风火流星、撂石锁等全国知名的非遗绝技轮番上演,贵州当地蜡染、刺绣、剪纸等近百个非遗项目可尽情体验,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期上演,让更多游客近距离了解非遗、感受非遗。全国首个非遗自驾游活动——“寻访黔东南最美非遗”大型自驾游也在非遗周开幕式之后举行了开拔仪式。

  据悉,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联合主办,丹寨县人民政府和万达集团等承办。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