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青年友好型城市什么样?“新义乌人”青年这样说!

发稿时间:2020-01-18 08:36:00 作者:杨月 李晴 张又方 贾仪玮 陈孔鸿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义乌1月18日电(通讯员 李晴 张又方 贾仪玮 陈孔鸿 记者 杨月)“在我们这里,真的有不少创业者是00后!”记者在平均从业年龄仅25岁的“网店第一村”义乌青岩刘村,见到了那么多那么多为了梦想而日夜兼程的年轻人。

  以“访‘三地’,寻初心,践使命,育真情”为主题的“青年卓越新闻人才浙江见习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协办,中国青年网为战略合作媒体。近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及中国人民大学三所高校的师生走进义乌,共同解码义乌吸引凝聚青年、不断自我革新、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奥秘。

永远鼓励创新和变革,永远寻求新的突破

  距离鼠年春节还有13天,义乌国际商贸城B区一家数码配件店的桌子后,贾婷正在手机上跟读英语,不忘在一旁的单线本上记录下生词。

  不拼闯不甘心、不创新毋宁死,是贾婷的人生哲学。

  这是贾婷来到义乌的第6个春节,从刚出校门的“打工小妹”到现在这条街区的“创业模范”,贾婷的人生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在义乌这座充满可能性的城市,她身上有许多标签:独当一面的创新型“老板娘”、温州儿媳妇、两个孩子的母亲,以及“新义乌人”。

贾婷照看店铺时利用碎片时间学英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又方 摄

  “从小到大,身边的人都觉得我适合做一个女强人,三十岁以后再结婚。没想到来到义乌以后,才两个月就找到了对的人,六个月后就开店,还有了两个孩子。”贾婷出生在新疆喀什叶城,大学时她离开家乡到三亚学习市场营销,“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都是我自己兼职打工赚的,那时候做了好多种工作,当时我就意识到自己一定要创业,很坚定的那种。”

  贾婷毕业后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一家数码配件店找到了工作,也是在这里,贾婷认识了在同一间商铺负责整理仓库的丈夫。有着相同创业梦和价值观的两人一拍即合,两人拿着四处拼凑来的70万元租下了现在这个8平米的小店铺,购进了第一批时新的数码产品。减去置办货车和进货的钱之后,手里的流动资金只剩下了10万。“当时真的赌上了我们的全部身家,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第一个星期真的一单生意都没有的时候我也慌了。”最艰难的创业初期,贾婷有时看着店铺,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

  义乌商户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第一年没赔,第二年就能赚钱了。小两口从产品质量到销售路线,一直在谋求创新,线上线下联动,还瞄准外贸市场,对数码产品大市场的判断也越来越准。熬过了第一年,小两口的夫妻店也慢慢经营得有模有样。夫妻俩现在在义乌租了房子,每天关店后一起回家做饭散步,公公婆婆在温州照顾两个女儿,每年春节的时候还会全家一起旅游。

  贾婷和丈夫计划着在义乌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义乌彻底安顿下来,“我创业也没想过大富大贵嘛,但抓住了这里的机会,感谢这个鼓励创新创造的城市,我们想成为真正的义乌人。”

  在他们创业的第二年,义创空间—(北京)小样青年社区揭牌。时任金华市副市长、义乌市委副书记、市长林毅说:“青年是最具创新的力量。我们的目标,就是大力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业创新高地。”“我们将竭诚为大家服务,做‘随叫随到’的店小二!”

  青年友好型城市什么样?答案就是:鼓励创新,鼓励变革,给所有青年营造公平、开放、透明、法治的营商环境。

  如今,为小商品设计创意配套的文创园里,上百位知名设计师进驻,小商品转型升级不再是简单改变外包装,产品从创意到科技含量都在全面提升。正是得益于“青年创造”与“竞争氛围”互相影响,义乌商品经济多年来持续繁荣。

便捷服务、主动融入,为青年实现梦想助力

  “青岩刘村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以后不管怎么扩大规模,我们也不会把办公室搬走。”“义乌市政协工作先进个人”、“改革体验官”周东亮办公室的玻璃柜里码放了大大小小的证书奖状,办公桌上的四台显示器和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则展示着他的另一个身份:外来青年电商创业者。

  周东亮的“吖萌”现在已经是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玩具礼品电商,有130多名员工、近8000种商品。他的创业之路经历了不少曲折。几年前,他从保定、郑州、武汉辗转到重庆、长沙等城市,专注于实体经营的周东亮有好产品却一直没能真正有效地推广。一次次的失败让周东亮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经营的方式,也让他开始憧憬另一个地方:“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的青岩刘村。从1700户农民的城中村发展到今天拥有超过2.5万电商从业人员的“中国网店第一村”,每天无数的订单就从这个小村发往全国各地。

  这里也成为了周东亮创业人生的转折点。

  “我们听说有个‘中国网店第一村’,60%至80%的淘宝皇冠店就出自这个青岩刘村。”周东亮和伙伴们决定到青岩刘村实现创业梦。“都说这里是国内电商企业创业的沃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里有义乌市场7.5万的线下店铺和180多万种商品依托,政府的政策对青年创业者非常友好,店铺三年内减免一半的租金,快递费用无论多少都是3Kg以内小件3.5元每单,在创业初期帮我们大大降低了成本。”

  义乌向青年们伸出的橄榄枝不仅限于降低成本,还有惠及义乌千家万户的网络办事大厅、“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改革……2018年,义乌共梳理取消市内270项证明材料,于当年8月17日正式宣布真正实现市域内无证明。义乌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无证明”的城市。青岩刘村的街道党建中心投资的创业学校还为电商创业者提供免费培训。周东亮和他的团队也在这里入门电商,经营起了自己的淘宝小店。“当时就被这里办事的高效率吸引,在这样透明向上的环境中,几乎没有办事‘堵点’,周围还有和你一样白手起家奋力打拼的一群人,你就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他说。

周东亮正在展示产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孔鸿 摄

  一转眼,周东亮这个河南小伙已经迎来了在义乌的第六个年头,当年那个满腔热忱但一穷二白的他,现在也已经是青岩刘村电商的带头人。作为曾经青岩刘村创业学校的学生,现在周东亮也走上了讲台,向更多怀揣梦想来到青岩刘村的“新义乌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故事,“除了创业者,义乌还给了我参与政协工作和成为‘改革体验官’的机会,这种接纳和认可让我更想为义乌的发展建言献策,以一个‘新义乌人’的身份建设我的第二家乡。”

  青年友好型城市什么样?答案就是:立足本地资源,以高效便捷的服务,以动态完善的耐心,鼓励优势互补,为青年实现梦想助力。

  青岩刘村这个植根于义乌的造梦空间实现的不仅仅是周东亮一个人的梦想。义乌现在的各类市场主体已有23.5万户,是全国市场主体数量最多的县市。目前青岩刘村网店超过3000家,电商从业人员25000人,全年销售额达45亿元,义乌也成为了青年心中名副其实的“造梦空间”。

买全球卖全球,国际化给青年创造新的机会

  一间两室一厅的出租房,四十个刚刚从职高毕业的学生,没有空调,更没有像样的家具,甚至卫生间到厨房的过道上都要紧凑地睡上三人。这便是马信第一次到义乌实习时的栖居之所。义乌,这个传说中“鸡毛飞上天”的城市,也从这一刻开始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新坐标;“新义乌人”,也从这一刻开始成为了他们梦想中新的身份。

  在临夏、义乌两地政府牵线搭桥下,近年已有多批临夏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来义乌就业。通过短期培训后,他们迅速被义乌当地企业吸收,其中65%进入外贸企业,25%在电商就业。但对于当时阿拉伯语不够熟练的马信来说,要想抓住这种机会,还得曲线救国。

  “我会阿拉伯语但缺少实战经验,职高毕业自考了本科之后我是很自信的,到了义乌就立马给招翻译的外贸公司打了电话。”也正是这通电话给马信泼了一盆冷水,电话里双方用阿拉伯语交谈时谁也没听懂谁说的话,对方甚至用带点讽刺的口吻,让马信去找一个真的翻译来接电话。翻译是做不成了,马信只能退一步做了快递员。

  尽管如此,马信从未产生过退缩的念头,他转而开始利用下班时间反复练习阿拉伯语并学习波斯语。“做快递的那段时间,我观察到阿拉伯市场快饱和了,伊朗市场倒是很有潜力。”

  掌握了波斯语的马信终于成为了一家外贸公司的翻译。马信很有天赋,借助语言优势,三年中他慢慢总结出了和客户打交道、做生意的经验,外国客户也纷纷鼓励他自己创业。“那会儿年轻啊,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找了个合伙人一起创业。”时机选得准,市场也要选得好。他很快确定了将不锈钢作为主打外贸产品,经过耕耘,迎来了事业的上升期,在伊朗打开了不锈钢用品的巨大市场,又很快在福田国际商贸城租了一个自己的商铺,有了稳定的客源和自己的公司。这时,马信意识到,自己在这十年间已经不知不觉在义乌扎下了根。

  马信命运的改变,得益于临夏州向义乌市输送阿拉伯语翻译人才的政策,更得益于义乌“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市场。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推动“实体市场与电子商务融合”。今后,义乌将依托综合保税区,建设“境内关外”新型进口市场,并与阿里共同孵化贸易规则、共建eWTP商业设施,合作推动全球布局。未来在义乌将可以买到全球所有日用消费品,并实现海外爆款商品“同时同步同价”销售。

  “我虽然是临夏人,但其实每次从高速公路出口看到义乌的路牌时,我才感觉到自己真的到家了。”十年的时间,马信在义乌积累起了近30个长期客户,每年的销售额也能稳定在8000万以上,这也让他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义乌人。“靠语言优势打开市场,‘义乌遍地是黄金’,这句话你只有奋斗过了才能理解它的含义。”

马信(左)和在义乌创业的青年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孔鸿 摄

  像马信一样来义乌打拼的西北青年还有很多。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里,随处可见不同肤色的外国商人。这些西北小伙儿就在这里一批又一批地将小商品销往世界各地。“这就是义乌这座城市的魅力,所有到这里的‘新义乌人’都有机会、有希望,想到只要肯努力就什么都会有,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青年友好型城市什么样?答案就是:放眼全球,找准定位,提前布局,以向外延伸的触角,不断给青年们创造新的机会,成就青年,也成就这座城市。

  如今,在义乌220多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超过150万人,青年们正在让这座飞速崛起的城市迸发出新的活力。2018年义乌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成为浙江首个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万元的县级市,超过上海的64183元和北京的62361元。

  曾经靠“鸡毛换糖”发展起来的义乌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对马信和所有来到这里创业的“新义乌人”来说,这座青年友好型城市带给青年们的绝不仅仅是庞大的市场、快递价格洼地和成熟的外贸产业链,更重要的是触手可及的机会和希望,和这片土地已经、正在和即将发生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