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非遗进校园|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让非遗技艺成为听障孩子“吃饭的手艺”

发稿时间:2019-12-11 15:2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中国青年网开展了“多彩非遗 相伴成长”2018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并推举出十大优秀案例。今天中国青年网带大家走进“山东省潍坊市非遗工艺项目职业教育实践案例”。 

  潍坊聋哑学校学生进行陶艺创作。 

  即使是在最喧闹的年纪,这里孩子们的世界也是安静的。尽管从来没有听到过任何声音,但和千千万万职业学校学生一样,他们毕业后将成为一线岗位技能人才。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就是一所培养听障青少年的职业学校,该校于2006年引入非遗手工艺课程,2013年确立开设非遗工艺美术专业。这些聪明的学生,在寂静中收获了非遗手工艺技艺,赢得了尊重,一点一滴建立对生活的自信。 

  那么,潍坊聋哑学校为什么要设置非遗工艺美术专业?如何让非遗手工艺帮助听障青少年?学习非遗工艺美术专业就业怎么样? 

  设立非遗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就业转型有了金手指 

  和普通学校不同,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的听障学生来自全省各地,有的入校时只有三四岁。他们先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如果语言恢复得成功,则转入普通小学。留下来的孩子在这里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在听力丧失后,学生却有了自带排除“噪音”的优势,同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变强。学校职教部根据这些特点,于2006年引入了刻瓷、装裱、风筝轧制等具有山东特色的非遗工艺美术课程,让学生学习一些与众不同的技能,最大限度帮助其消除残障影响,更好地融入社会。 

  2013年,学校对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收入等方面的系统调查。调查显示,学校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是低端、密集型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工资越来越低。 

  校企合作,学生在筷子上加入嵌银工艺,制作一批红木嵌银筷子。 

  非遗工艺美术课程能帮助到孩子们吗?在就业调查后,学校又调研了15所特教学校、72家家庭和企业、12家非遗企业、22位非遗传承人,认为听障学生可以更耐心、细致地制作手工艺,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越来越纯熟,收入会越来越高,非遗手工艺可以成为学生终身的职业。这一年,非遗工艺美术专业正式在学校确立下来。 

  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纲要,以风筝轧制为例。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提供 

  目前,这一专业已开设风筝扎制、面塑、烙画、刺绣、核雕、陶艺、剪纸、布艺、红木嵌银、刻瓷、装裱等11门课程,并分别制定了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纲要,编写了《剪纸艺术基础》、《烙画艺术》、《刺绣基础》、《手工编织》等校本教材。为弥补校内教学资源不足,学校又参与建立了包含非遗技艺门类、传承人、制作工艺等信息的“潍坊聋哑学校非遗项目信息资源库”。 

  据该校统计,从事非遗工艺美术行业的毕业生,虽然毕业初期收入略低于从事其他行业的毕业生,但3年后其收入能高于从事其他行业毕业生收入的25%。 

  学生“自由”选课和“双师”联合授课,完善非遗教学体系 

  开设11个非遗工艺美术课程,就是要精心营造一个能够发挥听障学生优势的环境,让有天赋的人才自己“冒出来”。 

  校内学生有高度的自主空间,6-7年级时,可以“自由”选择非遗工艺美术课程,即实行选课“走班制”——定内容、定教师、定时间、定地点,不固定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可多次选择更换课程。1-2个学期的时间内学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并坚持刻苦练习直到毕业。老师根据学生天赋和接受情况再给予相应的指导建议。 

  一手理论教学,一手实践指导,既能上得了三尺讲台,又“玩得转”各种实训场,说的就是职业学校领域“主·辅”双师联合授课的教师。 

  潍坊聋哑学校的“双师”又多了一层含义,学校聘请16名各行业内的非遗传承人担任手工艺专业教师,定期到校内授课,同时,选聘校内文化课教师配合专业教师授课,全程在学生和非遗传承人以及行业间进行教学、沟通、翻译。在与非遗传承人配合授课后,校内教师的非遗技艺水平也提高得很快,部分教师还能独立教授非遗手工艺。 

  构建“跟师学徒”式教学模式,三年内掌握一门以上非遗技艺 

  “非遗手工艺个性化突出,不同于流水线作业,十分适合‘跟师学徒’式教学模式。学生时刻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更容易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学校职教部主任陈福民说。在非遗传承人还没进入到课堂时,文化课教师会带着学生先“走出去”跟师学习。 

  潍坊聋哑学校学生李林峰绣制作品。 

  “学校设立刺绣课程之初,我们什么都不会,什么土办法都用过,上网找资料、看视频,用缝衣针在普通的布上绣,虽然各方面都很不正规,但我的学生李林峰已经显现出了在刺绣方面很高的天赋。弄清了一些基本问题后,我带着他去苏州市,在苏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濮凤娟老师的指导下大约学习了9天。我们回到学校继续练习,把平时的问题攒到一起,再去苏州向濮凤娟老师请教学习”,潍坊聋哑学校语文兼刺绣教师张琳介绍。 

  这次外出学习是李林峰人生中的一次大转折。专注练习刺绣3年后,李林峰在第八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了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高山是潍坊聋哑学校第一拨赶上学习非遗手工艺课程的学生,“我在学校学习时,学校开设的非遗课程里还没有红木嵌银课。2006年我即将毕业,学校介绍我去红木嵌银厂做嵌银工作,给红木嵌银市级传承人刘延伦做学徒”。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高山的红木嵌银技艺精湛,被学校聘为工艺美术教师,回到了学校。 

  潍坊聋哑学校学生参加潍坊特教学校素质能力大赛。 

  2013至2018年,潍坊聋哑学校参加各层次展览、评奖活动22次,参赛参展500余人次,获奖200余人次。在学校,有很多与李林峰际遇相似的学生,刚到学校时内向害羞,敏感脆弱。当他们取得了很高的非遗手工艺水平,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性格逐渐热情开朗起来。 

  通过3-7年的学习,多数学生掌握了一门以上的手工艺技能,已有21名毕业生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名人,拥有了中级专业职称,成功地将自身优势转化为职业竞争优势。 

  建立“学校-社会”孵化体系,贯通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 

  潍坊聋哑学校的毕业生从事非遗手工艺行业的人数逐年上升,目前人数大约达80人,占总毕业人数的30%。毕业后,学生脱离校内常态的手语环境、听障人群习惯的思维环境等,出现了“不适”的反应。 

  于是学校在校内“走班制”、“双师制”后,又建立了校外孵化基地——“潍坊聋校青年聋人非遗传承基地”,对适合从事非遗工艺美术行业的学生在基地进行2-3年的“双师”“跟师学徒”等模式教学。这一期间的孵化重点是技艺提升、产品营销、参赛参评等,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灵敏对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做好职业教育不仅仅要研究教学,还必须研究市场,包括就业市场和产业市场。潍坊聋哑学校多年来与行业,与企业、工作室沟通,建立了包含15家企业的“非遗工艺行业会员库”,以及非遗传承与教学基地、联盟等,进行教学、研学、实训、就业的全面合作。 

  学校还通过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潍坊轻工行业办公室等政府渠道,让教师和学生参加业务学习和培训等。陈福民说:“随着学习的深入,该专业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目前每年投入达到10万元左右,压力可想而知。今年,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拨付给学校60万元支持非遗职业教育,经费充足就能为学生做更多的事了。” 

  学生刻瓷作品《舞者》。 

  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开设了特色鲜明的非遗工艺美术专业,对从教学模式到孵化模式,从学习技艺到应用技艺,进行了全程的研发和管理,文化部门、爱心企业等多方助力听障学生精准就业。 

  因为非遗,孩子们接触到了更丰富的世界,知道了存在种种非凡的人生;因为非遗,他们可以更好地重拾自信,进而回馈社会,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生活。“我从事特殊教育快30年了,希望学校非遗工艺美术专业能够真正帮助到孩子们,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归宿和幸福的人生。”陈福民说。 

  (作者:“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项目组) 

责任编辑:赵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