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祖国,我用忠诚祝福您】红军墓,三一立,一抔黄土归乡

发稿时间:2019-10-29 09:3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武夷山10月29日电(记者 杨维琼 通讯员 甘剑 耿新元)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张山头千余亩山林里,1343座无名红军墓冢不见墓碑,只垒三块砖石,每根系着红飘带、标记着数字的竹片下,便有一名红军烈士长眠。 

  南平支队官兵在烈士墓前重温誓词。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维琼 摄 

  每一根红飘带下,都是一位无名的英雄 

  第一次看到飞舞在竹林深处的红飘带和标记着号码的竹竿,武警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大队长陈友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刚到这里,看到错落摆放在地上的青砖,我还以为是群众房屋倒塌时散落下来的,没想到却是无名烈士们的标记。” 

  陈友云口中“无名烈士们的标记”,就是2016年当地村民在张山头后山发现的一块刻有“红军墓、三一立”字样的石碑。张山头村民黄声和告诉记者,“小时候听妈妈讲,当年红军在张山头有好多人,生病死掉的、打仗死掉的,做棺材都做不过来,死掉的人大多数都拉到后山去埋了,村里的人就在每具遗体之上垒起三块青砖作为记号。” 

  2016年村民发现的石碑。南平支队供图 

  恰逢清明节,陈友云和大队官兵们参加了在张山头举行的无名红军烈士墓公祭仪式。 

  通往张山头红军烈士墓群的路非常崎岖,遇到下雨天更是泥泞湿滑。“一套仪式下来,我们每个礼兵靴底的泥巴都有几厘米厚。”陈友云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在2016年上山祭扫的前一天,刚刚下过雨,上山的“最后一公里”,车辆实在无法往前开了,礼兵们只能徒步上山。 

  “80多年前,条件只会比现在更艰苦。”陈友云感慨道,“这么多革命先烈牺牲在这里,我们武警官兵有责任有义务追寻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 

  回到大队,陈友云就带着大队党委和各中队党支部,把包括张山头无名红军烈士墓在内的武夷山片区红色遗址、遗迹进行了统一梳理,制定参观践学和教育计划。 

  从此,张山头无名红军烈士墓成为了开展红色历史教育的基地。每年清明、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南平支队都会组织官兵参加烈士祭扫活动,还会定期来到这里,清理杂草杂物、追寻先烈故事…… 

  武警官兵在整理青砖前的杂草。南平支队供图 

  “每当看到他们,我就觉得是当年的红军战士又回来了” 

  每逢官兵们来祭扫,83岁的张牵英就会指着平时洗衣服的地方给他们讲:“这里就是以前红军洗衣队洗衣服的地方,我姑姑就是红军洗衣队的。” 

  红军洗衣队是张山头村村民在1931年自发组织的。当时正是闽北战事最激烈的时候,为了方便及时救治伤员,这里集中了闽北红军中医院、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红军独立团等闽北苏区党政军重要单位。其中,张山头山高林密,适合红军休整、活动,闽北红军中医院就设立在这里。 

  张山头红军中医院旧址。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维琼 摄 

  据当地村民说,这里曾经有两张记录着当年为红军医院伤病员洗衣服的“妇女名单”。虽然名单上没有当年妇女的名字,只记录着“某某人的奶奶或外婆,但对于张山头的村民来说,这种融进血液当中的军民鱼水情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勇敢的红军们,勇敢的红军们,你是我的哥,我是你的妹,送干菜,送香茶……”这首当地人人都会唱的《红军洗衣歌》,就是从当年的红军洗衣队里流传下来的。 

  由于张山头距离中队较远,有时祭扫结束后,官兵们赶不上回中队吃饭,每到这时,老人们就像他们的先辈对待红军那样,把家里的瓜子、花生、鸡蛋拿出来请他们吃。但官兵们都愿意打扰村民,坚持吃自带的方便面、饼干面包等干粮于是村民们就帮助官兵烧水,给他们唱《红军洗衣歌》,讲红色故事。炉火熊熊,蒸缭绕,每当此时,战士们总会感受到浓浓暖意。 

  武警官兵们也十分关心张山头老区人民的生活情况。作为支队精准扶贫的挂点村,支队每年都会定看望张山头困难群众,给他们捐款捐物,周济日常生活用度等。 

  张山头交通十分不便,村里仅有的11户人家大多数都是老人,看病就医成了大问题。支队便组织卫生队定期上山巡诊,为老人们进行体检并送去日常所需的药品。他们还为每户村民配备了一个药箱,里面定期更新降压、防蚊虫、治胃病常用药品。身患高血压多年的张牵英,因为战士们送来的降压药,病情得以控制。他说,“每当看到他们,我就觉得是当年的红军战士又回来了。” 

  两代人的坚守绵延 

  1343座红军墓冢里,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15位。潘迪渊父子寻找多年的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潘骥,正其中一位 

  “为了找爷爷,父亲曾连续走了好几天的路,饿了找人家讨点东西吃,渴了就近找水喝”打从潘迪渊记事起,在江西省某小镇卫生院当中医的父亲每年都要外出寻找爷爷潘骥,但一直都没有找到。“父亲说,他不知道还能找到什么时候,但只要有一口气,就会一直找下去。” 

  偶然的机会下,潘迪渊父子从方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得知,爷爷潘骥最后是在“梭驼扬”的一次战斗中,被敌方射来的子弹击中脸部英勇牺牲。“梭驼扬”成为父子俩找寻的唯一线索。 

  揣着这个地名,潘父去了江西境内的乐平、玉山县,福建的建阳和武夷山等地,却始终无果。父亲去世后的十年间,潘迪渊没有放弃寻找爷爷,还加入江西余干的蓝天救援队和户外群,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搜寻。 

  2018年,潘迪渊在蓝天救援队的户外群里得知,有队友曾前往张山头红军墓群,在户外活动日志中提到了潘骥在沙渠洋战斗的事迹。“这和《可爱的中国》记载的完全吻合。”潘迪渊说。 

  2018年12月,潘迪渊第一次前往张山头,在这里,几十年的寻亲终于等到答案。然而满山的红飘带中,墓碑已然无处可寻。 

  潘迪渊捧着一抔黄土带爷爷回家。南平支队供图 

  只能带回一抔土,让他和无名英雄们一同留在这里了。”清明前夕,潘迪渊带着张山头的一抔红土回到江西余干的老家,葬在父亲的墓旁。 

责任编辑:赵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