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芹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传承

发稿时间:2019-03-15 19:10:00 作者:刘尚君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5日电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尚君) “只有将‘指尖技艺’转换成‘指尖经济’,才能使传统民族技艺光彩焕发,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3月12日,在中国青年网《两会大家谈》节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表示。

  2018年的全国两会,身着民族盛装的杨昌芹亮相人民大会堂首场“代表通道”,面对中外记者的镜头,手持竹套水杯,向中外记者讲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示了贵州竹编工艺的魅力。

  “那次经历令人难忘,也更坚定了我传承、发展竹编工艺的决心和信心。”杨昌芹说。过去的一年,杨昌芹把工作重心转向竹编手工艺品的创新研发和市场开拓上。

  “创新研发是为了让传统工艺更好的回归现代生活。”她大胆创新,在村里办起培训班,让更多村里的手艺人吸收现代设计理念,制作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现在,改良后的竹编茶具、箱包、配饰,样式更新颖、实用性更强,市场看好,还打入海外市场。

  “竹编在全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赤水竹编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杨昌芹是赤水竹编工艺第六代传承人,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资金扶持下,杨昌芹成立了自己的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作品包括平面的竹编画,主要是线条和版画的山水、人物画和立体的竹编工艺,如竹编茶具、酒具、灯饰、装饰和一些小配饰。目前,年销售额已达400万元。

  “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牵起手来,发展赤水的竹编工艺。”杨昌芹的公司有50余名员工,都是当地的留守妇女。“工人月平均收入能达到3000元左右,关键是能照顾孩子和老人,兼顾了工作和家庭。”杨昌芹告诉记者,她的员工不用坐班,领取原材料后就回家工作,时间自己调控,“获得感、幸福感满满的。”

  目前,杨昌芹创立的竹艺公司,已经由一个小加工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带动了周围几十名农户脱贫致富。“非遗手工艺传承,除了看手艺,更重要的是看耐力。手艺人很苦,能坚持下来不容易。”杨昌芹说。

  “现在多数的竹编手艺人只会手艺,不会设计和销售。”杨昌芹谈到,这是老一辈竹编手艺人存在的普遍问题。设计和销售技能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赤水竹编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要成为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懂手艺,还得懂设计和销售。”杨昌芹表示,“产供销要做通,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传承。”

  杨昌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年轻人能够看到、能够加入到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加入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来,“我相信非遗技艺、民族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也可以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