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王欢:培育具有中国精神气质的一代新人

发稿时间:2019-03-11 11:50:00 作者:卢冠琼 宋继祥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特级教师王欢参加教育界别小组会。 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继祥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1日电(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卢冠琼 宋继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的发展做出新的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作为奠基工程的教育事业,必须承担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特级教师王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无限丰富的教育智慧与教育素材,挖掘传统文化育人价值,培育具有中国精神气质的一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王欢深感使命重大。她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其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传统文化里有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价值,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

  “基础教育阶段是为人生奠基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重中之重是为学生一生打下厚重的成长底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志存高远、心系家国,为民族之崛起而努力读书、奋发学习。”王欢认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更关系到为学生注入情感、打开胸怀,在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实现成长动力的深层激发与生命境界的超越升华。

  王欢表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通过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成长规律的教育性发展与转化,培育出具有中国精神气质的一代新人,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构建、全面推进。为此,她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要创新学校教育,发挥弘扬传统文化主阵地作用。学校要多层次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教材内容、环境布设等方面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并在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内涵的过程中着力打造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特别是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突破固有的育人边界,强调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和生成性,让非遗文化、中医药、古诗文吟诵、中华武术、民族舞蹈、中国绘画等走进课堂,致力于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文化层面,由形入神、自外而内地为学生生命成长固本、铸魂、打底,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同频共振。

  其次,注重家校合作,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场所。王欢建议,要在家校共育中倡导学生搜集家庭故事,传家书、颂家训,有效建立起一种学生与家长紧密沟通的方式,让家庭成为价值观培养的有效载体,成为家国情怀培育的万千摇篮。

  此外,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王欢建议,要充分发挥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社会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从小熟悉家国文化、了解家国社会,并学会将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生活相结合。同时,要基于各类优质场馆资源开发,探索重要的中华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宝藏等背后承载的礼仪典范、传统习俗、民族精神等丰富的文化信息,挖掘其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中华文化与教育改革紧密衔接,利用文化素材积极进行跨学科课程整合设计,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最后,应该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全民支持的文化传承氛围。王欢认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离不开全方位的舆论支持。只有在全民支持的精神氛围中,文化传承才能真正融入生活、融入时代。要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利用各种传播渠道,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传承中国价值、中国灵魂、中国特色。

  “在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全景式社会画卷中,让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牢牢扎根,同时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鲜活、最饱满的中华文化传承种子,人人会吟古诗词,个个能唱中国曲,健康快乐地过好满蕴中国味道、充盈中国气韵的每一天!”王欢对此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