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建立国家级传承人非遗博物馆促进本土非遗保护

发稿时间:2019-03-02 17:4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哈尔滨32日电(杨海全)孙艳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作为来自黑龙江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她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比大熊猫还珍贵”。在她看来,近年来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担负着非遗传承的重要使命,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建议建立国家级传承人非遗博物馆以此促进地方本土非遗保护。”孙艳玲说。 

  来自黑龙江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照片由本人提供

  渤海靺鞨绣被称为“刺绣中的油画”“针尖上的芭蕾”。孙艳玲说,像她一样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仅数量少,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但是这些传承人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非遗传承人都是土生土长,发展空间小,年龄偏大,面临着后续乏人的窘境。同时,资金匮乏,持续发展力不从心,前景堪忧。”孙艳玲说,要改善这些不利局面,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孙艳玲建议,由国家财政拨款,专项扶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建设非遗博物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非遗博物馆由国家级传承人自主经营。采取以国家“输血”与自身“造血”相结合的方式,使保护非遗工作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谈及国家级传承人非遗博物馆的功能,孙艳玲说,通过收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影像及文字资料等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和有形财产。“借助高新技术研究非物质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传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 

  “博物馆通过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研究成果,对人们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孙艳玲说,非遗博物馆可以借助公益与非公益方式提高展览的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从而发挥非遗博物馆保护非遗和发展人类非遗的双重作用。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才能提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孙艳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