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中国社科院年度重大科研成果揭秘最早的“国家档案”

发稿时间:2019-01-05 11:10:00 作者:杨月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 杨月)近期,正在热播的《国家宝藏》第二季吸引了不少观众,嘉宾们或娓娓道来文物传奇的前世,或演绎文物今生的故事。看过节目后很多观众发出“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感慨。中华文物瑰宝的今生故事又有新发现!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创新工程2018年度重大科研成果。其中,历时30年考古发掘整理而成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四编、九十卷)被称为最早的“国家档案”,备受瞩目。

发布现场。主办方供图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介绍,《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四编、九十卷),是1985年12月至198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骨签资料。该建筑遗址面积9790平方米,出土了64305件骨签,其中刻字骨签57644件,尚未刻字骨签6661件。

  “根据骨签刻字内容与保存情况推断,它们属于皇室备查的、具有‘档案’功能的、国家军工生产性质的档案。”刘庆柱解释说,出土的6万多件骨签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具有保存、备查、使用功能的国家级“档案”,收藏这些骨签的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国家级档案建筑遗址。这一考古发现在 1991年3月初曾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报道。

  古代的“国家档案”长啥样?这些骨签主要是以牛骨等动物骨骼制作而成。骨签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相近。从骨签的文字内容来看,大体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兵器名称、代号及数量类骨签,有“服”“力”“大黄”“射”“乘舆”“燥”“御”“甲”“乙”“丙”“丁”“第”等文字开头的骨签;第二种为年代、工官或官署名称、各级官吏或工匠的名字。这种骨签一般有2至4行字,字数少者十余字,多者三四十字不等。

  不少《国家宝藏》的观众留言说,“一部综艺,燃起了普通人对中华历史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更多的历史著作、历史发现也承载着五千年历史之重,用文物讲述历史,唤醒了人们血脉深处的民族文化自信!”很多人只看到了如今被“演绎”的文物故事,却不知道,很多学者为了探究这些文物的奥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其进行多种维度的分析和解读。

  《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四编、九十卷)就是这样的鸿篇巨制。据了解,本书对骨签刻文内容所涉及年代学、古文字学、职官制度、汉代手工业史、兵器史、档案史、书法史、“国家通用文字”使用与发展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性学术意义,也将进一步促进、深化上述相关学术领域的科学研究。

  据了解,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共完成专著400多部,论文近5000多篇,研究报告集、论文集200多部,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普及读物、教材等百余种。此次发布会共遴选发布了24项重大成果,除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还有《旗帜·道路·精神·使命·目标》丛书、《论中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上下册)、《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探析》、《改革开放研究丛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安阳孝民屯(四)殷商遗存·墓葬》(上、中、下)、《三国两晋南北朝卷》、《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夏商风俗》、《红楼梦舒本研究》、《201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8)》、《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2014~2018)》、《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研究——基于中国产业政策反思和重构的视角》、《气候变化经济学(上、下卷)》、《民法总则》、《“一带一路”手册》、《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变化与我国应对战略研究》、《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智库报告》、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1.5至6岁普通话儿童发音测试(北京地区)》以及中国社会质量基础数据库平台。

责任编辑:邵志凯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