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 刘尚君)在授渔计划公益项目宣传片的一次走访拍摄中,镜头在老君店村教学点偶然捕捉到一个名叫任春煜的小同学。
今年的中华慈善日,任春煜的脸出现在全国各大高铁站的广告灯箱上。她坐在课桌前,拍着手,歪着头,咧开嘴笑着露出一排白白的小门牙。
如果步履匆忙的旅客在这熙攘嘈杂的人流中稍稍抬起头,眼里余光扫到这个6岁的小姑娘,他们也许会为任春煜纯真欢快的笑容停留几秒,内心腾起丝丝温氲。
“有这么短暂的几秒就足够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秘书长高继辉在走访后,决定把这张照片作为中华慈善日“授渔计划·双师课堂”项目的主视觉形象宣传图,他总是在很多时刻讲起这张图片背后——老君店村教学点“一个老师五个娃”的故事。
任春煜。网络截图
老君店村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李庙镇。任春煜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如果到镇上的赵店小学读书需要花3小时走15公里的盘山路,由于孩子年龄太小,只能就近在赵店小学设立于老君店村的教学点读书。
教学点开设有学前教育大班和1-2年级课程,目前只有一名老师和5名学生。
这名老师叫宋德学,是一位61岁的退休教师。
42年来,宋德学在当地8个最偏远的教学点辗转任教。每到开学时,他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连夜将学生的新书挑回来。每天上完课后,他要护送孩子回家。老君店村教学点原来非常缺水,每天他要到2里外去挑水,满足孩子们的生活需求。
花甲之年的宋德学,用深情守护着如今仅有5名留守儿童的课堂,一个人坚守一所学校。他既当老师又当爸,走下讲台上灶台,走下灶台上讲台。多少次挑书挑水行走在山路被摔得仰面朝天、鼻青脸肿,多少次被桶里的水泼洒一身,浇透了鞋子,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学校的课程不多,宋德学就从简单的语文、数学培育一茬茬学生,几十年来共有100多名山里娃考上了大学。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里,宋德学正在努力守住孩子们的上学梦。
他也面临许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孩子们至今也没有专业的英语、美术、音乐课程和能够长期任教的专业教师。
高继辉把这些故事和宋德学的担忧写在了“授渔计划·双师课堂”项目的介绍中,就在任春煜的笑脸下面。
“双师课堂”项目在“授渔计划·平安成长”精准扶贫暖春行动现场进行了首次直播连线。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摄
2013年,授渔计划正式成立,通过精准扶贫的助学形式帮助全国万余名孤儿、留守儿童、困境学生重回课堂,也通过推动职业教育的手段帮助有需要的青年实现就业。
因为这份公益事业,高继辉和团队走访了许多贫困地区,到过多所大山里的小学。
“当下,国家的基础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有一些乡村学校师资匮乏,莫说音乐、美术、英语等专职教师,个别乡村学校连语文、数学老师难以配齐。”他们深刻地感受到:有些事情一定要去做!
“2000元可以定向资助一个孩子在校的生活费,那知识呢?谁来让知识没有距离。”2018年,授渔计划在持续开展扶贫助学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大力推动“授渔计划·双师课堂”教育均衡项目等创新扶贫举措,通过“互联网+教育+公益”的远程互动学习模式,将优质的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引入乡村学校,孩子们可以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名校老师进行远程实时互动。
那些曾经让高继辉决心改变的学校被优先列在了首批援建工作的名单中。从初秋到深冬,双师课堂援建工作基本完成。
从北京院校的授课终端出发,互联网以秒计算,一路向南将双师课堂引入的英语、美术、音乐、科学、健康预防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禁毒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基础课程,输送到河北丰宁、湖北襄阳、江西赣州、四川雅安、贵州安普、云南南涧等县市地区的乡村学校。
“授渔计划·双师课堂”在湖北宜城市莲花县城厢中学正式上线投入使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课程。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12月21日,“授渔计划·双师课堂”在湖北宜城市莲花县城厢中学正式上线投入使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课程。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隔着屏幕,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王老师”做起了“平安童操”。
同一天,“授渔计划·平安成长”精准扶贫暖春行动在宜城举行,完美(中国)有限公司将一次性援建50间“双师课堂”教室,老君店教学点是其中的一所援建学校。以后,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的教师将通过互联网授课直接为学校5名学生提供小学阶段的授课服务。
几天前,宋德学带着老君店教学点的同学们走上了暖春行动的舞台。他反倒拘谨了,默默地站在同学们的身边,话不多。任春煜也有些羞涩不语,但是笑容还和照片上一样,明朗灿烂。
在公益配捐的页面中,“授渔计划·双师课堂”被高继辉称之为“芳草行动”,寓意是:享受良好的教育,让每一棵小草都得到阳光的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