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出彩新时代丨当代“女愚公”邓迎香:悬崖绝壁上凿出“麻怀出路”

发稿时间:2018-12-18 19:22:00 作者:胡云茹 李慧慧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村妇女,带着几十户村民,开山凿石,前后历经13年,硬是把大山凿穿,开出了一条216米的“小康之路”。5年之间,她不等不靠,带着村民发展产业,使曾经闭塞的贫困村面貌一新。

  她就是当代“女愚公”,一个敢于抡起铁锤开挖隧道的女人,一个带领麻怀脱贫致富的普通妇女——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

以前翻山越岭花两个多小时才能走出去的麻怀村人。本人供图

  “麻怀村一定要开山通路!”

  贵州黔南深度贫困地区,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

  邓迎香居住的麻怀村,由于群山环抱,山高坡陡,祖祖辈辈都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头。

  山路崎岖又危险,所以村里的孩子大多都是十岁才开始上学。因为走到学校要花两个多小时,孩子太累,上课经常打瞌睡,成绩普遍不好。出村得翻山越岭,生活物资拉不进来,山里的农产品运不出去。在邓迎香眼里,那时的日子就是“坐井观天”。

  大家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可是面对高耸的大山,路从何处修,大家想都不敢想。

  1993年7月的一个晚上,邓迎香3个月大的孩子高烧不退,她和爱人发疯般地背着孩子往医院跑。奈何大山挡在面前,路途遥远,“我感觉孩子就在我的背上渐渐凉下去了”,因为这件事,邓迎香对这座大山恨得咬牙切齿,萌发出了凿山开路的念头。

  1999年,国家实施农网改造,可又因为大山阻隔,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夜幕降临,别的村庄都有了亮光,麻怀村却依然漆黑一片。

  这时,村里决定顺着村南面的溶洞凿一条隧道。

  “麻怀村一定要开山通路!”这时的邓迎香虽是普通村民,却有着比任何人都强的决心。

隧洞开挖前,邓迎香(左三)参加村里开的短会。本人供图

  “不要等、不要靠,我们自己干!”

  开山在即,没有资金是一等难题。

  经过商议,村里有承包土地的村民就出资15块钱,总共筹集到1350块钱,主要用于买蜡烛、煤油和凿山的锤子和锄头。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当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正式开工凿山。

  邓迎香说起凿山的往事,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大家一个挨着一个地坐在地上,由于空间狭小,大家都抬不起头,点着蜡烛和煤油灯,呼吸的都是煤油的味道,里面很闷热,汗水不一会儿就能浸透全身。”

  刚开始,打下来的石头都是村民用手相互传递到外面,打到山中间时就十分费力了。“我们就想办法,找来宽度合适的木头,中间挖出一个能装石头的坑,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克服了这个困难。”

  由于没有技术人员,只能用“放爆竹听声音”的土方法确认打洞的方向。

  “有一次,我们在山这边放爆竹,山对面的人听声音说感觉没有以前的距离近,这才确定洞打弯了。”邓迎香说,最后打完有个地方有八米宽,就是因为当时出了问题。

  2001年正月28号的凌晨,全长216米的隧洞终于打通,电线杆顺利抬进村,麻怀村终于通了电。

  “原先出村子要花两个多小时,现在钻洞走,只需要15分钟!”邓迎香说,“我们当时什么都没有,但是绝不能等、不能靠,我们自己干,也把山凿通了!”

邓迎香(左一)和村民们接力把石头一块块运出去。本人供图

  “必须把狭窄的隧洞凿成大道!”

  虽然隧洞已经打通,但是只能勉强过人,此后,麻怀村民又多次施工拓宽隧洞。

  用最原始的方法开山凿石,难免进度缓慢,有村民就说,“这得凿到猴年马月啊”。邓迎香的双手都磨出了血泡,但她总是鼓励乡亲们“宁可慢慢做也不要停”。

  2004年,隧洞能勉强通过摩托车和马车。这时,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开始外出务工,凿山暂时被搁置。也是在这一年,邓迎香在外务工的丈夫因矿难丧生,撇下她和一双六七岁的儿女。

  邓迎香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压垮,她反而清楚地认识到,如果隧洞完全打通,村里发展产业有钱赚,丈夫就不会因外出务工而丧生。

  2007年,邓迎香与同村丧偶的李德龙组建起新家庭,双方带着各自的儿女走到一起,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

  2010年,邓迎香的女儿出嫁,打破了这种平静。

  “我女儿是麻怀村第一个穿婚纱结婚的,大家都觉得新奇。”邓迎香说,“外省的女婿来接亲的车队开到洞口就进不来了,女儿只能猫着腰从洞里穿过去,那天正好下雨,她就把婚纱撩起来往前走,本来雪白的婚纱都溅上了泥巴。”

  正是因为有了这次经历,邓迎香有了“必须把狭窄的隧洞凿成大道”的想法。

麻怀村民使用简陋的设备打通了隧洞。本人供图

  “既然做了带头人,就不能半途而废!”

  女儿出嫁后,邓迎香跟丈夫说,一定要把这个隧道拓宽。“当时我丈夫就问我是不是疯了,说现在很难召集起村民。”

  正如邓迎香的丈夫所说,大多数村民并不支持邓迎香的想法。村民认为,人能通过就不错了,通不通车又有什么关系呢,哪家能买得起车?

  这一次,邓迎香真的没能说服村民,可她没有气馁,带着大锤和锄头,开始一个人开凿隧道。

  她从清理杂草开始,干了一个星期,在山洞边上住了一个星期。在这期间,邻居买了个席梦思床垫,经过洞口时,发现横竖都无法通过,最后只能翻山越岭,床垫最后都被划坏了。

  “我就趁热打铁,去他们家说,‘这个洞一定要修,一定要拓高拓宽’,这才说服了一户人家。”半年过后,在她的感召下,先后有27户村民加入进来。

  镇政府知道后支持了三万块资金,再加上邓迎香自家垫付的一万块,麻怀村民们添了一些设备,从洞两头同时开工。当初只有邓迎香一个人的工程,一下变得热闹起来。

  每天三班,昼夜不停,邓迎香还把读初中放寒假的小女儿叫去帮忙,“那时她才13岁,干了一段时间,我偶然看到女儿的手,都像六七十岁的老太婆,特别心疼。”

  邓迎香的女儿也有过疑问,问她说,“我们家房子都盖好了,为什么还要凿洞?”

  邓迎香对女儿说,“既然妈妈做一个带头人,就不能半途而废!”

  2011年的夏天,一条长达216米、高4米、宽4米的“麻怀隧道”终于建成,汽车第一次开进了麻怀村。

邓迎香(右一)和村民举行了简单的通车仪式。本人供图

  “路修好了还是穷,怎么办?”

  2014年初,邓迎香当选为麻怀村委会主任,这时,村里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村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

  “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一定要带大家脱贫致富。”邓迎香接过了带领全村脱贫的重任,从基础设施做起,继续修缮村里的路。

  “为什么路修好了,我们村还是这么穷?”邓迎香经常带着这个疑问,外出学习。她明白,以前修路是为了生存,现在要进一步发展产业,才能带动老百姓致富。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愚公精神”,邓迎香四处考察,寻找适合村子发展的项目。

  在隧道口的一块土地上,邓迎香引来客商合作试种铁皮石斛,还制定了绿壳蛋鸡饲养、中药材种植、果树种植的产业发展规划。她苦口婆心地说服村里的几个“能人”拿出手头积蓄,办种植专业合作社。

  为了鼓励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她给老百姓们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以收一千斤稻谷,把成本去掉,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如果将土地流转,不仅能拿租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赚钱。”

  邓迎香还鼓励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看到家乡有发展潜力,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乡建设麻怀。

  2015年,村民袁端生在邓迎香的劝说下,放弃在外每年二三十万元的收入,回乡创业。如今,他是罗甸创达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主要种植大球盖菇、饲养黑毛猪,还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邓大姐是嫁到我们村的,却比我这个本村的人干得多,我也得为村里发展出份力。”他说。

麻怀生态黑毛猪养殖产业园。本人供图

  “大手拉小手,带动周边一起致富!”

  邓迎香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关注着村里的方方面面。麻怀村的村民们都说,“女愚公”不仅会移山,还是个“管家婆”。

  只读过小学的邓迎香深知教育的重要性,2014年,她在村里成立了“草根助学基金会”,协调社会力量对村里贫困学生进行资助。邓迎香说,要想孩子不受穷、不受苦,还得靠多读书。

  “打通隧道之前,我们村没有一个大学生,现在,我们村已经有24个大学生了!”

  在邓迎香的带领下,今天的麻怀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村。

  邓迎香十分感慨,“我们打隧道打了13年,2米长的钢钎磨损到只剩2尺长,20磅的铁锤只剩8斤重。但是,如果当初没有打隧道的决心,现在的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梦。”

  谈起麻怀村的脱贫成绩,邓迎香十分自豪,“村里的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块,是通车以前的十倍之多。村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都盖起了新楼房,现在我们村里都有53辆小轿车了。”

  2013年10月1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颁奖大会上,邓迎香荣获我国扶贫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2014年3月,邓迎香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2017年,邓迎香带领麻怀村的村民,依托打造中国天眼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机遇,发展乡村旅游,还开了不少农家乐。

  “我们要吸引更多的游客,让村里最后38户贫困户脱贫,争取在今年实现小康村的目标。”邓迎香说,“未来,我想大手拉小手,把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我们周边的4个贫困村一起致富!”(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胡云茹 记者 李慧慧)

责任编辑:墨北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