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用青春撑起祖国航天事业的蔚蓝天空

发稿时间:2018-12-18 05:35:00 作者:张贺 舒裕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218日电(见习记者 张贺 通讯员 舒裕)从“风云”冲天而起,到“北斗”剑指苍穹,再到“嫦娥”的探月之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近年来用连战连胜的傲人战绩向世界宣告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而在这举世震惊的成绩背后,有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7岁的团队在背后默默付出。他们夜以继日,只为追求那精确到0.001产品纯度;他们废寝忘食,只想看到火箭在空中留下的那道美丽弧线;他们朝乾夕惕,只想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他们,就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低温燃料保障团队。 

第一张 团队始终保持着集体学习充电的好习惯。

  集体学习充电团队始终保持着的好习惯。 通讯员供图 

  危如朝露,他们用生命创造奇迹 

  火箭低温燃料生产是一种高危行业,身处的是100多分贝的高噪环境,接触的是最低零下253摄氏度的低温燃料,面对的是爆点极低的液氢和含有剧毒的常规燃料,呼吸的是混合着高浓度氮气并可能导致窒息的空气,但他们毫不畏惧,始终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摔打磨练自己。 

  某嫦娥燃料生产任务中,生产厂房的空分塔管路突然泄漏,氮氧生产被迫中途停机。时任值班员的是经验丰富的低温燃料分系统指挥员刘永春,面对可谓团队成立以来最危险的一次事故,他没有丝毫畏惧。为尽快找到漏点,他对空分塔内随时可能爆炸的残留液氢和对眼、鼻、呼吸道等器官刺激性极强的珠光砂不管不顾,一边用衣袖擦着满脸的眼泪、一边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扒出浸在液氢中的珠光砂,身后同事们的呼喊他充耳不闻。就这样一直坚持战斗20多个小时,直到险情完全排除,晕倒在了厂房内。 

图三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大家都养成了“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本领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大家都养成了“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本领。 通讯员供图 

  大家知道,液氢是一种高危燃料,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一粒米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掉落撞击地面后产生的热量就能引爆。在某次液氢转注任务中,槽车氢气发生泄漏,稍有不慎都会发生爆炸,造成巨大损失。然而转注现场环境嘈杂,设备噪音、管路气流声混在一起给确定漏气点的准确位置增加了非常大的困难。眼看时间过去了3分钟,现场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这时,液氢岗位操作手李明伟站了出来,他拿起氢浓度探测仪径直走向了操作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李明伟额头的冷汗也一滴滴跌落地面,终于在第5分钟成功找到泄漏点,他当即关闭该管路阀门,警报解除。 

  这就是低温燃料保障团队工作的最真实写照,在险境中敢于拼搏亮剑、在危机时与死神争分夺秒,不管环境多危险、不管条件多恶劣,敢于创造奇迹、擅于创造奇迹。今年以来,在超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的巨大压力下,他们打破了总开机时间254天的最长记录、完成了连续开机69天最长工作周期、取得了两次开机最短相隔7天的最好成绩。 

  艰难险阻,他们用汗水缔造传奇 

  燃料是火箭的血液,是决定火箭能否升空的重要因素,作为低温燃料的保障者、火箭腾飞的“造血师”,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因此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 

  尽管工作中有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未被打倒过。氢排塔着火,他们不顾危险紧急灭火,确保任务顺利;压缩机主电机轴承损坏,没有厂家人员指导,他们自行购买更换,攻破了技术难题;生产设备遭受雷击被迫停止,他们全员出动抢修,半个小时内紧急启动恢复生产,保障了任务进程。再苦再累、再难再险,成功胜战的信念从未有过动摇,他们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坚信只要能打赢,任何事情都是值得的。 

图四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设备状态必须时时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设备状态必须时时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通讯员供图 

  某任务期间,生产厂房内某阀门出现故障,该阀门控制着将氮气转化为液氮的刻度和流速,阀门的精准度直接影响最终液氮燃料的纯度。一般来说,液氮浓度达到98%就已经可以投入使用,当时生产出的液氮是完全符合使用标准的。但他们始终认为,身为航天人,身为中国人,每一次的火箭发射都关乎祖国荣誉,既然是打仗,就必须把标准放到最高,产品浓度不达到99.99%,绝不出手。更换阀门时,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都围在设备旁,直到检测仪的数值跳到99.99%时才松下一口气,高兴地欢呼了起来。 

  “生产化验求五零,产品质量百分百。”凭借着这样的工作准则,他们今年圆满完成了包括嫦娥、北斗在内的15次航天发射低温燃料保障任务,看到火箭带着他们制造的“血液”飞向太空,内心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图二 老前辈总会不厌其烦为大家解决问题

  老前辈总会不厌其烦为大家解决问题。通讯员供图 

  聚少离多,他们用奉献书写忠诚 

  面对今年空前的高密度任务带来的压力,低温燃料保障团队经常一开机生产就是“三班倒”,一倒就是近40天的“闭关修炼”,“5+2、白加黑”就是对他们工作状态的最好诠释,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绝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实现的,更需要的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无私奉献来完成它。 

  某次任务期间,操作技师吴新刚怀胎十月的妻子住进医院备产。一天夜里,正在值夜班的他突然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并告知他孩子即将出生,激动万分地吴新刚当即准备向单位请假回家,但转念一想,正值任务紧要关头,不能因为自己的离开导致出现差错。就这样,他选择了在岗位坚守,从凌晨一点到早上八点,直到值班结束后他前往医院看望母子。“对待工作我问心无愧,但是我总觉得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这些年给他们的陪伴太少了。”每当提及此事,这个七尺男儿双眼总会变得通红。 

  同样在执行任务时,担任指挥员的刘永春突然感到腹部疼痛,当他去医院检查时才被告知得了严重的胆结石,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瞒着家人、瞒着同时,藏起病历,坚持在生产一线连续工作18天,知道任务完成才向单位请假,前去手术。 

  不止是他们,团队里还有许多人为了工作奉献了太多,或是身体患上疾病;或是错过了与亲人的团聚,但他们始终义无反顾地热爱着他们的事业,把在岗位的奉献当做自己的使命,展现着西昌航天人的担当和情怀,用年轻的热血支撑起祖国航天事业的一片蓝天。 

责任编辑:知秋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