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武汉12月2日电(记者 刘尚君)这里是问津书院。如果历史有回音,那李森林就是会说话的“史料书”,“记载”了问津书院的前后今生。
李森林是谁?他是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文学类(孔子问津传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武汉市的文化学者、史学专家都习惯尊称他“李教授”;
武汉市新洲区孔子山的乡亲们与他相熟,敬服他为复兴当地文化所做的辛苦贡献,亲切地叫他“李老师”;
女儿李瑶沉思片刻,讲:“父亲不是‘文化人’,只是个莼鲈之思浓郁,珍视文化且愿意寻根的人。”
李森林是收集、整理、撰写问津书院文化传说故事、弘扬鄂东地方传统文化的民间民俗爱好者。是他首次将问津书院的历史写入武汉正史。
李森林正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本人供图
问津书院源起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途中“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公元前164年汉文帝时期,当地百姓在孔子山附近挖出一块石碑,淮南王刘安下命就此建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同时在此修建孔庙,设私学,召学士在此讲学、著书立说。明万历年间,书院重修,湖广巡抚熊尚文取孔子使子路问津之意,给孔庙书院命名“问津书院”。
李森林的多半生都与问津书院紧密联系在一起。
甲子之年的李森林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痴迷于家乡文化,热衷于收藏祖辈留下的、代表家乡文化的书画、古籍等。因为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当过兵、杀过猪、卖过肉。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慢慢有所恢复发展,李森林觉得“应该留下些什么,给老祖宗一个交代。”
偶然的一天,李森林偶遇时任的新洲县文馆所所长,见他手上拿着带有“问津书院”四字的拓片,得知拓片的作者是“张翼珍”。李森林一惊,忆起家谱和新洲年历中记载到,祖上秀才弼臣曾与名叫“张翼轸”的祖辈共为“孔庙”的学生,但是“珍”和“轸”字音译有别,与文馆所所长细细问来,才发现两人所说的正是“张翼轸”。
也正是在这时,李森林才知道问津书院的存在,问过路后寻迹而去。他形容到,那是一座被围在庄稼地深处的小庙宇,垣墙破败不堪,院内荒芜潦倒。
李森林在家中撰写《江黄学府——问津书院》一书。本人供图
李森林不忍心将家乡的文化遗世埋没,于是决定要搞清楚书院的来龙去脉,为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问津书院正名。
大约是在某个夏天,李森林回了李集老家一趟,带回来了一小卷“纸渣”。“当时他的眼睛放着光,兴致勃勃地让我和母亲一起观摩。” 女儿李瑶回忆说,只见是泛黄的纸张上写着一些毛笔字,问津书院几个字隐约可见。她和母亲不明所以,只有父亲饶有兴趣围着看得出奇。
自那以后,李森林带回来的“纸渣”越来越多,同时投入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与金钱修复装裱这些“纸渣”,装裱一新的成品带回来后必然赏玩良久,挂在墙上不住地用手在空中描摹。
“父亲没有高深的学历,那时候也没有电脑,父亲的藏书资料有限,只得四处寻访打听,上门与长辈、学者、专家教授们进行探访与交流。” 李瑶小时候曾跟着父亲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一些珍贵的书籍不允许外借,父亲看一段文字记住后就赶快出来记在纸上。”
为了搞清楚问津书院的前世今生,李森林几乎把旧街的庙址当成了家,一有空闲就跑过去。没有路,他只能汽车转三轮车然后步行,走坏了多少双鞋尚且不谈,最后,旧街的三轮车夫都认识了为研究、推广问津书院和新洲人文历史而来的李森林,主动免费载他去要去的地方。
日积月累,李森林带回来的书籍资料堆满了一屋子。他开始想要为问津书院写本书,名叫《江黄学府——问津书院》。
在编辑这本书时,父亲废寝忘食的专注态度让李瑶很是难忘。“他当时是家乡的公务员,平常只有工作之余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恰逢过年,年假期间,父亲闭门不出,白天让我与母亲及年幼的弟弟出门拜年游玩,只有晚上才能回来。晚上回家亦被禁止大声喧哗嬉闹,就怕吵到他。” 李瑶在一篇文章中描写到,那个年,父亲的笔耕不辍让一家人记忆犹新。
书籍手稿零零碎碎,为了方便打印,李森林让李瑶用工整的钢笔字手抄一遍,他写几张,女儿抄几张,就这样完成了整稿。后来,稿子遗失过一次,他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编。最终,《江黄学府——问津书院》一书于2002年正式出版发行。
从此以后,问津书院从历史的废墟中“活”了起来。
李森林如同它的伯乐,为它拂去陈年老土,一分一厘为它寻回散落在历史光阴中的珍贵碎片,拼凑中抚慰它斑驳的伤痛,还它本真,为它正名。
问津书院逐渐为人所知、所关注。
李森林发起策划并主持恢复了中断六十年的问津书院祭祀孔子活动。本人供图
2005年9月30日,李森林发起策划并主持恢复了中断六十年的问津书院祭祀孔子活动。同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皮明庥为他题词:彰显新洲人文,共塑武汉精神。
“父亲有的只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腔热血。”李瑶说,父亲经常会接到求助,他人希望通过只言片语和残缺的资料内容让父亲帮助他们寻根问祖。久而久之,父亲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事,“他看过的书,接触过的资料,再次谈起的时候,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其出处以及在哪本书中有所记载。”
问津书院自唐宋以来人才辈出,在历史长河中灿若繁星。
据不完全统计,历朝出自问津书院的举人、进士、名儒、要吏不计其数。明代黄州府进士321人、清代黄冈县进士133人,举人565人,大部分是在问津书院学成,曾有“一门两主事,五里三解元”的美谈。
11月30日,“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走进问津书院。座谈会上,李森林围绕《推进中国历史进程的问津人》进行主题演讲。他希望,以人为本挖掘寻找问津文脉,让中华文化之根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