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对话陈行甲:过去好官的形象是值钱的,做公益,大家信我

发稿时间:2018-09-12 15:4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12日电(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张梦璐)201612月,原“网红县委书记”陈行甲以《再见,我的巴东》一文宣告辞职。20175月,陈行甲转而以公益人的身份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最近,一篇《春天里的野百合》让他再度受到关注。中国青年网对话公益人陈行甲,转场噱头已平息,看这位曾经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怎样换一种方式做自己,走出与众不同的一条公益之路。 

96日,陈行甲在慈善北京周“为慈善行走”活动中发言。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摄 

  转场噱头已平息, 

  全职公益人要做行动派 

  中国青年网:201756日上午,您在微信朋友圈说,“中场休整结束,下半场公益人生开始了”。您是如何开启公益之路的,“小目标”是什么? 

  陈行甲:2017年初,我在深圳创办了深圳恒晖儿童基金会,专注做儿童癌症大病救助。20176月开始,我兼任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的名誉理事长。在20178月,我们联合中兴通讯公益基金会发动的“联爱工程”儿童癌症综合控制项目在广东省河源市启动。我的愿景是:联合爱,让因病致贫从现代中国消失。 

  中国青年网:治疗儿童癌症,即使只是在一定区域内开展,也一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您的资金来源是哪里? 

  陈行甲:我之前做好官留下的形象还是很值钱的。俗话说盖棺方可定论,在行政领域我已经盖棺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做官时算是个好官。从主观上,我扪心自问守住了干净从政的底线;从客观上,人民群众对我是认可的,党中央对我是认可的,我过去的荣誉可以说明。所以,我转场公益之后,好几个企业相信我这个干净的有底线的官,认可我的热忱和理想,愿意出钱支持我们。所以,目前资金不是大问题,我们可以放心去做“联爱工程”。 

  中国青年网:您在愿景中提到“让因病致贫从现代中国消失”,这个宏大的目标实现起来难度必然很大,有没有人质疑过您的“实验”? 

  陈行甲:虽然我们的愿景宏大,但我们的工作切入点很小很实。首先,传统疾病公益救助的宣传,通常就是把苦难、穷苦晒出来,用“我有多惨、多穷、多可怜”来博取大众的同情,从而由社会大众捐助凑医药费。仅仅这样的传统救助是不够的,社会的弱者、苦难者实在太多。 

  我们在河源市做封闭性实验,以儿童癌症为切入口,先筹一笔钱,然后联合当地政府、社会组织和医疗机构,对该地区白血病儿童兜底治疗,政府医保能报多少报多少,剩下的我们兜到90%    

  探索解决因病致贫的规律性办法, 

  我不是唐·吉诃德 

  中国青年网:有这样的大好事,大家会不会一拥而上,所有患癌症的小孩儿都来找您,求您帮助呢? 

  陈行甲:不会。我们是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做实验。救助对于我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要通过社会实验,探索因病致贫这个社会难题的规律性解决方法。 

  我们这个行动名字的寓意是“联合爱,让因病致贫从现代中国消失”。曾经有人说我们的目标太宏大,看起来有点像唐·吉诃德。现在,我已经确定我不是唐·吉诃德了,因为站在我对面的不是风车,而是一个真实的敌人:把那么多人拖入贫困泥潭的病魔。目标虽然有点大,但是我们起步的工作实,我内心里不断地告诉自己,再深一点,再细一点,不急着跑起来,就这样实实在在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我们其实是在通过公益的探索来帮助政府“试错”,我们所做的哪怕不能形成经验,留些教训也是好的,起码能让后人踩在自己的肩膀上继续把这个事做成。这也是“实验”的意义。 

  中国青年网:向因病致贫宣战,是公众的共同心愿,但实现起来难上加难。“联爱工程”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陈行甲:我们的公益实验从三方面来行动:患者、医生和药物政策。 

  首先,针对患者,我们成立了联爱肿瘤社工中心,为患者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医疗信息服务、救助信息服务、护理知识和心理支持服务。 

  其次,针对医生这一重要环节,我们成立了联爱优医中心,支持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医生能力。河源市有360万人口,却没有相应的医疗条件和专业人员用于救治白血病,通过我们这一独特的模式,填补了河源市治疗白血病的能力空白。 

  最后,针对药物,我们成立了联爱医疗技术评估中心,主要针对有效又贵且不在医保目录内的药品,目前我们通过独立的HTA评估以及委托第三方评审,已经将两种药物纳入我们的慈善医疗药物报销目录。 

  我们不是简单地找富人筹钱给穷人孩子付医药费,我们是要建立数据库、摸索规律、形成指南,做成可复制的模式,推动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从根子上解决这个社会难题。 

  没有所谓的精神贿赂 

  换了岗位我依然在为人民服务 

  中国青年网:您是“2017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推动者”,也曾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人生上下半场的两个角色间有无相似之处? 

  陈行甲: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简单地说,我真的想当个好人,过去有人看不惯,逼着不让我当好人,我不想变成他们那样的人。有人掐准我过去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捞取“政治资本”想当官,他们把老百姓和我的亲近,定义为我接受人民群众的“精神贿赂”,对我莫须有地算计刁难。那我辞职,用实际行动打他的脸。但是,换了岗位,我仍然是、永远是共产党员,仍然在坚定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国青年网: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半场人生”? 

  陈行甲:我今年47岁,可以说成长经历正好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在刚刚上学的年纪,改革开放带着国家走进了春天。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对国家,对社会,当然也对自己,有太多的满意。我“半场人生”中有三个最满意的地方:我在艰苦但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深知爱的力量;我一直在做我自己,无论顺境逆境,舞台大小;我赶上了中国公益发展的黄金时代,有一大群相同价值观的伙伴与我同行。 

  中国青年网:您人生的上下半场中有一个柔软的连接点,就是“爱”——爱老百姓、爱岗敬业、爱病痛中的孩子……您认为这种情感对您的公益之路有怎样的影响? 

  陈行甲:幼时生活虽然艰辛,但是我不缺少世间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爱。当你拥有爱的时候,你的世界是完整的、和谐的,你对自己和别人是善意的。缺少爱的世界是不完整的、狭隘甚至阴暗的。但爱又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拥有爱和缺少爱的人往往都毫无察觉,认为自己的状态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就像两座互相不知道彼此的山峰,一座温暖,一座寒冷。当我后来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清楚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的巨大反差。从一个拥有爱的人的视角,我知道爱对缺少它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从心底把传递爱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这可以说是我后来决心投身公益事业的心理基础。因为我深知爱的力量,可以对抗世间的不公,可以穿越人世的冰霜雨雪。 

责任编辑:赵瑛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