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中国人的故事|新时代劳动者最美!

发稿时间:2018-04-30 17:43:00 作者:杨月 石倩颖 陈馨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来自各行各业的谭文波、林鸣等11人获得2018年全国“最美职工”称号。

  祖孙三代的特殊相逢: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高级技师谭文波的工作室里,有一个玻璃柜子放着老石油工人的工服、马灯、铝盔以及手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词,这些物品的主人是他的父亲、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

  谭文波说:“我的父亲就是石油工人,我自己也干了这一行。”小时候,父亲早出晚归的辛苦让他看在眼里。当时父亲是搞地质勘探的,因为那时勘测技术完全靠人工测量,一次父亲上山勘测后便迷了路,一天一夜都被困在荒山野岭间。

  

  工作中的谭文波。本人供图

  此外,“当时因为没有公路,好多设备都不能上山,只能在山下拆卸后再人工扛上山。”看着父亲因常年在外作业而褶皱的双手和被重物压弯的后背,他便不断思考着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父亲减轻工作压力。

  谭文波从四川石油技校毕业后,便在父亲的影响下从重庆来到新疆,成为一名石油工人。1997年底,他开始负责公司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实验推广。经过十余年的努力,2010年6月,谭文波发明连续油管液压助排器,使工人排管、倒管的工作效率最高可提高30倍。同年8月,他在传统工具上新增打捞功能,使通井与打捞技术可以同时进行,大大提高了过去父辈们低下的作业效率。

  谭文波在厂房里经常挑灯夜战。他苦读论文、自学技术,除了上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技术和实验。每当夜深人静,他就搬个凳子看着满地的工具整理思路。当灵感闪过,他便立刻着手做。

  在同事们的眼里,谭文波的技艺就像魔术。他有“起死回生之法”,从报废的电缆中选取能用的部分进行铠接,不仅节省了原料,更提高了现场应急作业能力。有一次,由德国纯手工打造的液压泵突然停止了工作,再次购买需要3个月,于是他反复拆装研究,顺利修好并使泵机再次投入使用。他说:“德国人能做的,中国的技术工人照样可以做好。”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搞研究,他在自己家改装了一间工作室,在这里,他把与工作相关的技术书籍全部“啃”了下来,记录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

  这间小小工作室也见证了他陪伴儿子的成长。谭文波说:“孩子出生之后带给我一些思考,我要怎样才能成为儿子的榜样?那时,我觉得我才真正明白责任心是什么!”起初,谭文波钻研课本,陪儿子在这间工作室里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全部实验。后来,儿子慢慢长大,也开始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谭文波提供一些工作上的灵感,这间工作室也被谭文波命名为“父子工作室”。

  

  做实验的谭文波。本人供图

  记得送儿子上大学的路上,“火车上,有人问我儿子是哪里人。几秒后,儿子笑笑回答:‘我是中石油的孩子,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头戴铝盔走天涯,改造世界雄心大”,到“我为石油献青春,献完青春献子孙”,斗转星移,祖孙三代人见证着石油工人如何用劳动写就祖国工业化的史诗,如何用赤子之心熔铸国之脊梁。

  为什么一代代劳动者、一个个家庭接续奋斗、追逐梦想?

  谭文波这样回答:“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对我来说,奋斗的过程本身就享受着幸福。像总书记说的,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连接三地的超级工程: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林鸣是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

  他是长跑爱好者,每天清晨5点,他总是准时开跑,风雨无阻,他说,如果跑步都不能坚持,还怎么能把世界级的超级工程坚持干下来呢?

  

  林鸣在沉管安装现场。本人供图

  2005年年底,林鸣第一次接触港珠澳大桥项目。这座连接珠海、澳门和香港三地的大桥,需全面考虑建设条件,必须在55公里的全长中,铺设6.7公里外海沉管隧道。

  然而,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核心技术被业内人士称为“全世界最困难、最复杂的技术”,当今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而当时的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是一片空白。

  没有经验怎么办?

  2006年,林鸣前往韩国釜山学习经验。虽然漂洋过海去了异国他乡,但韩国当地根本不给他接近工程现场的机会。林鸣只能坐着交通船在几百米外的地方转了转,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

  这件事深深刺痛着林鸣,不服输的他又开始将视线转移到欧洲国家。经过百般打听,林鸣找到一家世界顶级公司,但对方开出了远远超出工程预算的高价。这让林鸣再度陷入绝望。

  眼看时间在一天天流逝,任务却摆在那里只增不减。于是,林鸣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在这条没有中国人走过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面对这条跨海通途的筑梦之路,林鸣对团队成员说:“即使我们的起步是0,我们往前走一步也会变成1。”

  为技术攻关,他每年要带着团队开上千次大大小小的讨论会,没有成果绝不散会。在一次次的讨论中,神秘的世界级难题的解答思路日益优化、逐步成熟,项目自建设以来进行的百余项试验研究和实战演练实录、获得百余项专利的十几项自主研发的专用设备和系统成果,以及十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难题攻克经验,汇集成一部代表世界顶级工程技术水平的《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套技术》,这项全世界最困难、最复杂的外海沉管建设难关在林鸣与团队的一次次讨论、实践中被攻破!

  港珠澳大桥第一节沉管顺利安装就位、创造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先河时,他已有96小时没有休息。

  攻克世界级技术难关,让中国桥梁建设者更有底气。林鸣带领的团队仅在港珠澳大桥一个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就完成了500多项技术专利的申报。

  

  林鸣在工作中。本人供图

  2017年12月31日,港珠澳大桥全线亮灯。这一天,团队成员无不欢欣鼓舞,而林鸣却依旧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亮灯并不代表终点,这场征途在抵达终点之前,迈出的每一步都关乎整个项目的成败。他说:“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

  担“责”不推,担“难”不怯,担“险”不畏,这是林鸣的信念。这些年来,为了保证项目能顺利走到最后,林鸣将项目上每一个人都看作“走钢丝”的人,每一道程序都要做到“零质量隐患”。

  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建设者,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我建筑生涯的尖端梦想。我想,如果每个行业都能做一两个世界尖端梦,那么我们的国家就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现在的林鸣,正满心期待着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的那一天,他希望那天一定要在自己参与建设的大桥上完成一次有“仪式感”的晨跑。

  时光荏苒,不变的是万千和林鸣一样的造桥工程师们技术攻关越天堑的勇气。而变化的,是大跨步向前迈进着的中国。世界级的超级工程,如今要看“中国造”!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生逢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奋斗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家,劳动者们正带着更饱满的信心和更向上的希冀自信前行。(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石倩颖 见习记者 陈馨怡)

责任编辑:李永鹏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