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贯彻十九大·文脉颂中华】文化自信的中国让我爱得深沉

发稿时间:2018-04-18 19:36:00 作者:刘尚君 张群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18日电(记者 刘尚君 张群)“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加强双边和多边框架内文化、教育、旅游、青年、媒体、卫生、减贫等领域合作,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文化合作与文明交流。 

  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非遗传承中的青年赋权与参与式发展 

  大四学生王洪宇的非遗课堂,是从3分钟沙画短视频《非遗看中国》开始的。 

  一声唱腔惊艳,一个身段流转。王洪宇在彩沙飞落的3分钟里,见识了江南烟雨中一声声长长袅袅的昆曲,跳出中国人热闹记忆的狮舞,红墙黄瓦筑起最美国风的官式建筑技艺,还有飞针走线吐芳挺秀的苏绣。 

   近日,非遗主题沙画短视频《非遗看中国》火爆网络,惊艳了王洪宇和来自多所高校的青年朋友们。王洪宇激动地说:“从线上到线下,应把文化传播的主体聚焦于青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看来,青年是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近年来,新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涌现,这是由青年人推动的一个结果。在非遗保护进程中,青年网络在维系文化认同和加强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围绕非遗传承的代际责任,巴莫曲布嫫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通过的《当代人对后代人的责任宣言》:当代人应注意保护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当代人有责任确定、保存和保护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这一共同遗产传给子孙后代。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所在,就是要弘扬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创造力。”巴莫曲布嫫提出“青年赋权”概念,即赋予青年更大的参与权和影响力,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及其实践的必要条件和核心要素。 

  她介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当今世界18-24岁之间的青年人数超过10亿,他们是有史以来最明智、最活跃、连接最紧密,也是流动性最强的一代。在他们的参与下,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也获得了赓续、再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活力。因此,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时代青年“老艺人”的转型良技 

  正如巴莫曲布嫫说的那样,在国家提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今天,有无数的青年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青年戏曲演员刘冰演出剧照。北京兰凤剧社供图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我有责任有义务讲好中国故事,演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活跃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刘冰用特殊的方式传播传承戏曲文化。他举办的《梨园寻梦》个人艺术专场,得到了各界艺术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被京剧大师梅葆玖赞曰“梅门马派,戏曲新秀”。 

   2013年,刘冰成立了北京兰凤剧社及兰凤少儿明星艺术团,举办公益演出及讲座多达300多场。奔赴全国各省市,将“梨园寻梦”在全国唱响,把中国的戏曲文化唱到大江南北。 

   在他看来,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是他肩上的责任和义务。传统文化自带魅力,怎么样用当代人的语言去描述戏曲背后的故事,让“90后”甚至是“00”后的青少年了解戏曲甚至喜爱戏曲,一直是刘冰努力的方向。 

  “我们当代演员绝对不是固守的,一定要能捕捉到时代声音。不仅要演古人像古人,更要古人好的思想来影响今人。”在传统的戏曲中,刘冰经常将当下时兴的语言,相声的包袱,以及电影门类的手法融入到戏曲创新中,处理戏曲舞台艺术的表演。 

   刘冰告诉记者,积极探索文化领域的新媒体传播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青年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的转型方向。 

  郎佳子彧是一名95后,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与其他同龄人相比,他的肩上多了一份非遗传承的责任。 

  郎佳子彧正在制作面人。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摄 

  今年23岁的郎佳子彧,捏面人已经20年,近5000件作品,是为数不多的“95后”资深手艺人。 

  郎佳子彧喜欢打篮球、看动漫,而他也巧妙地将这些符合年轻人审美和喜好的流行元素融入到面塑创作中,实现了创作题材上的创新,并且被许多人所喜欢。 

  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代题材,以往的面塑都是具象的,注重写实,刻画细节。然而,郎佳子彧却更偏爱表现主义,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创作的面人作品《花季》就是其中的一个,生动地表现了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 

  郎佳子彧本科学习传播学专业,再加上自己本身是“面人郎”的传承人,他想通过新媒体方式来做出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吸引人们关注面人技艺。在大四下学期,他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组建了团队,开设了微信公众账号,做一些关于捏面人的短视频进行传播。 

  看来,无论如何创新,捏面人的手法、技艺必然是一脉传承下来的,但是,如果想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反映当下时代属性和人民生活,才能焕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吸引人们接受、认可、学习和传承。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地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献言建策的热点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遗项目赤水竹编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是一名90后,她用古老的技艺带动了整个乡村的就业。“非遗必须活态地传承,不然就面临人亡技失,所以需要年轻人加入。”杨昌芹也有一种担心,现在的就业机会很多,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需要能真正静得下心来学习的人,她认为,怎么想方设法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才是关键。因此,她呼吁,对真正致力于加入非遗传承行列的年轻人,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物力、财力、人力的支持,为他们积极创业创造条件。  

  “热”起来的中华文化“火”遍世界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近年来,非遗在“活”起来、“热”起来的同时,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也自觉承担起带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责任和使命。 

  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李云就是一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青年使者。2015年5月,结束了学生的身份,李云远离家乡——“孔孟之乡”山东来到“千佛之国”泰国,开启了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崭新征程。 

泰国交流合影。李云供图 

  “当地学校对汉语教学工作十分重视,几乎每个学校都会有汉语课程,我所在的学校还跟云南地区的一些学校有固定的交流项目。”在泰国期间,李云在华富里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教学生们汉语。 

  作为汉语外教老师,李云的职责就是把汉语推广出去,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泰国落地生根。为此,她首先做的是,摆出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让泰国学生们直观感受中国的位置和领土,让他们了解中国的领域和文化。 

  “我给学生们带去了中国结、编绳、窗花、毛笔等小礼物,教授汉语的同时也会教他们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李云就是代表中国的一张名片,她将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讲给学生们听,并教他们亲手制作,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她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从一只“单身汪”找到了属于她的另一只异域“比翼鸟”,现在,她的泰籍男友已经追随她来到中国,并正进行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学习。

责任编辑:周学磊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