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与山为伴的三代人

发稿时间:2018-03-20 16:06:00 作者:韩冬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保定3月20电(记者 韩冬) 每一条山路,都是一段历史。路上的每一个坑坑洼洼,都好似在讲述路人曾经的故事;每一处蜿蜒,都仿佛是在刻画过客的曲折人生;曲折的路和辛劳的人是一样的,山路不管多远,它一定会与远方的广阔相连,人生不管多难,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成功相伴。

  在保定市满城区石井乡柏山峪的山坳中,有一条平坦而宽阔的山路,崭新的柏油路面虽然看不到一丁点的历史痕迹,但这条路却承载了一家三代人的不懈努力。

  母亲 用生命谱写山的胸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赵秀兰女士开始带着乡亲们一起开垦这里的荒山,打算把这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建成度假村,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1995年的柏山峪

  1995年,这里的校舍因为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学生们只能在院子里上课。赵秀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里默默决定把开垦荒山的事情先放一放,想办法先盖一座新校舍,让孩子们有地上学才是大事。

1995年的石井小学,孩子们在院子里听老师讲课。

  说话容易盖房难,盖房没钱难更难,房子好盖钱在哪,赵秀兰开始犯了难。赵秀兰回家后把全家人一辈子的所有积蓄全都拿了出来,可是钱还不够,赵秀兰又开始向亲朋好友借钱,终于凑够了70万元。 

 

1995年赵秀兰的家,破旧不堪。

1995年赵秀兰的家,一贫如洗。

  70万元在那个年代不是个小数目,赵秀兰背负着家里人的抱怨,亲朋好友的埋怨,毅然决然地带着乡亲们盖成崭新校舍,让孩子们有了可以安心读书的新“家”。

1995年赵秀兰在石井小学施工现场参加劳动。

 

1995年6月学校落成典礼上,县长亲手向赵秀兰送上了奖状和锦旗。

1995年赵秀兰捐建的石井小学教学楼

  这年秋天,赵秀兰担心孩子们上课挨冻,又开始东挪西凑借钱,打算为学校买个取暖锅炉,然而此时的赵秀兰一家已经陷入生活窘境,取暖做饭靠土煤炉,天天喝粥吃咸菜。

  就在这年深秋的一个寒冷夜晚,赵秀兰和他的丈夫双双中了煤气,赵秀兰就这样离开了亲人和乡亲们,而她的丈夫成了植物人,至今未醒。

  1995年11月8日,是赵秀兰与乡亲们永别的日子,5000多名乡亲们在街边目送这位伟大的母亲。

  当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听到这个噩耗之后,纷纷主动来为这位“亲人”送行。在当年电视台珍贵的影像资料中看到,石井乡街道两旁站满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们,大家眼角是湿润的,心情是沉重的,思绪是亲切的,他们不能接受这个现实。

  1938年,赵秀兰出生在保定西郊耳七里店村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10岁那年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中共地下交通员,多次以进城挑泔水的理由为党组织传递情报。16岁那年,赵秀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赵秀兰走上了她的人生奉献之路,而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整整伴随了她的一生,直到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牵挂着山里孩子。

  赵秀兰的感人事迹被写入满城县志,满城县政协原主席王金魁曾这样写道:“……你来时,出语惊人,建起一座高楼育桃李;你走了,惊雷乍起,留下一座不朽丰碑……”。

  时至今日,这里的乡亲们依旧没有忘记这位可敬的母亲,每年清明,学校的孩子还有周边的乡邻都会到这里为老人家扫墓、献花。

  儿子 用毅力书写山的情怀

  继承了母亲未了的心愿,承担了母亲生前为修建学校所欠下的全部外债,承受了残破贫困家庭的生活重担,赵秀兰的大儿子康玉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母亲生前无私奉献的“老路”。

  天已经冷了,孩子上课还冻着呢,我要把母亲这个生前愿望先实现了。此时的康玉柱虽然一贫如洗,口袋里没有钱,有的只是母亲生前向亲朋好友借钱的欠条,但他还是坚持着去完成母亲的遗愿。

  他“厚着脸皮”敲开了当地锅炉厂负责人的办公室,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感动了这位负责人,他赊到了一台取暖锅炉,他打下了人生中第一张诚信是金的欠条。从此,他带着这些充满深情厚仪的张张欠条,开始迈出人生创业的第一步。

  欠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活生生的压力,是难以逾越窘境生活的屏障,但对于康玉柱而言,这些欠条却成为他实现事业梦想的暖心动力,因为所有借钱给他家的人都被赵秀兰的奉献精神所打动,他们信任这个家庭,他们愿意再出一把力,帮助这个家庭尽快走出困境。

  有出钱的,有出力的,有帮忙搭把手的,康玉柱在众人的帮助下,把母亲生前给学校盖楼时剩下的建材和工具拼凑在一起,成立建筑队,带着乡亲们诚诚恳恳的干起了苦力活。

  康玉柱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靠着憨厚,他还清了母亲生前的外债;靠着朴实,他事业稳步提升小有成就;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孝心,他的情怀一刻没有离开过柏山峪这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

1998年康玉柱捐建的石井中学教学楼

  1998年,康玉柱出资100万元,为石井中学捐建了一座高标准的中学教学综合楼,延续着母亲未了的心愿。

  二十多年间,他只要有时间,就去各地瞎转悠,卖石头、买木材、买各种未来建设柏山峪可能用到的物品,为了小山村的未来忙碌着。

建设之初的满城柏山峪

  2013年,越来越好的国家政策带来了小山村的春天,康玉柱带着乡亲们开始忙碌了起来。

  继承母业的18年来,给了康玉柱太多的思考时间,他的脑海里早已经对柏山峪景区建设有了非常成熟的规划。早在2008年,他就从苏州请来了知名的园林设计师,对这里的未来做了详细的规划,在小山坳里建一座江南水乡园林,在四季分明的衬托下,这样的园林也许会更美。春夏秋三季,游客随时在这里可以领略到亭台楼阁映水间、曲径通幽景相连的北方水乡之美,而冬季来临时,游客则会感受到银装素裹中亭台楼阁的傲立之美,这些差异中生成的美丽元素,一定会给这个偏远小山村引来游客,带来活力。

康玉柱披星戴月,和乡亲们一起建设柏山峪。

建设中的满城柏山峪景区

  说干就干的康玉柱,终于在2016年春节前建好了这座精致而典雅的园林景区,并取名为“秀兰文化园”,实现了母亲未了的心愿。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康玉柱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终于把这里变成了秀美景区。

建成后的满城柏山峪景区

满城柏山峪景区的夜景

  路修好了,园林景区建好了,度假酒店完工了,接下来就是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了。为了提高乡亲们的收入,康玉柱高薪把乡亲们请到景区和酒店工作,并为大家上了各种保险,他把乡亲们当作自己人,共同分享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成果。“家在公园里,人在风景中;活在清新里,乐在惬意中。”秀兰文化园景区的落成,彻底改变了穷山沟的旧模样。

康玉柱与乡亲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就在景区落成开业的那一天,他的内心好静!好静!好似自己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与母亲一同安静地欣赏着这里的风景。就在这时,他突然领悟到母亲真正未了的心愿,母亲心愿中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康玉柱完成了母亲未了的心愿,他凝视远方,他思念母亲。

  是母亲的养育之恩,让自己学会了孝道;是母亲接人待物的诚恳,育出了自己的善道;是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出自己的德道;是母亲留下的乡邻美誉,铺就了自己的缘道;是乡亲们热情如火的支持,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孝道、善道、德道、缘道、福道,这才是母亲留给自己的一生财富。

  孙女 用创新续写山的色彩

  赵秀兰的孙女康宇,大学毕业后马上回到了这个小山坳,并向父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山、有景,还要有文化,更要有多彩灵动的青春元素,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热情,会让山坳小村越发具有活力,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康宇活跃跳动的创新思想打破了父亲中规中矩的传统发展思路。康宇先是在园林景区内添加亲子游活动,带动了家庭游园;后增加园林寻宝周末特别活动,把边走边看的单一游园转换为边走边看边找边玩的多乐模式;而后又在园林景区周边增加了滑雪、骑马等活动,形成游乐活动多样化的全新局面。这些创新元素的融入,为景区增加了游客流量,给园林景区未来的发展又找到了一条新路。

柏山峪景区趣味滑雪

  “不仅要让年轻人来景区玩好,还要让他们在景区住好,能把年轻人留下来,这才是一台重头戏。”康宇在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向父亲说出了自己大胆的创意,把热门游戏场景中千奇百怪的小房子按照原型照搬到山脚下,形成风格各异的木屋客房,这样一定会吸引很多年轻人住下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周边乡亲们的农家乐、特色小吃、绿色采摘等旅游服务项目,这样才能让乡亲们彻底脱贫。

  康宇的创新思路打动了父亲,让父亲说干就干的直率性格来了劲。在父女俩人努力下,以游戏场景为主题的木屋酒店落成了,建成之后的效果出乎了大家的意料,绿色环保成本低的小木屋竟然这么美,这么灵动,个性化的时尚元素与自然美景的相互叠加,融合出一种别样的风情,像青春驿站、像心灵港湾、像现代部落,像适合青年人生活的时尚街区,这里的一切都洋溢着青春气息,装点着大山深处春的色彩。

以游戏为主题的木屋酒店,时尚雅致,绿色环保。

  从百姓看天出行,道路泥泞坑洼不断,下雨水封路、下雪雪封山的穷乡僻壤,到今天往来游客的熙熙攘攘,赵秀兰一家三代不懈的努力彻底改变了穷山沟的旧模样,美化了山野风景,积淀了文化内涵,提高了当地百姓收入,为当地经济发展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柏山峪山坳中柏油路,平坦而宽阔。

  “亭台楼阁且相连,山水之间乐酣眠。四面福峦护美景,小小山村赛江南”。在今年春节期间,柏山峪这个小村子接待了数万游客。成千上万的游客走在了这条平坦而宽阔的山间柏油路上,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会给这里留下一串串幸福的印记。

  如今的柏山峪,犹如巍巍太行山脉中的一颗明珠,幸福温婉地酣睡在山峦福脊之中。

责任编辑:杨晓霖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