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 刘利影 实习记者 王凡)“从今年起还有17个省份要开启改革进程。对这些省份,我们正在进行评估,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实事求是、不凑数,条件达到了就批准启动,条件达不到就创造条件,达到了再上。”16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
2018年3月1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视觉中国供图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一影响亿万民众的“中国第一考”已历经了40个年头。自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经过了试点探索期,2018年的高考改革很快将迎来井喷式的进展。
“教育改革”话题再冲进两会热点前三
今年人民网推出的网民对两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调查显示,“教育改革”话题时隔13年再度挤进前三。这与我国教育改革一直向纵深推进,各省市高考改革陆续落地的背景密切相关。
对于最受人们关注的高考改革,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网民认为“高考招生地区差异”是高招最需推进解决的问题,24%的网民表示希望完善异地高考政策。
2017年,“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为我国教育改革明确了新时代的新目标。
“先完成一个小目标”
“教育改革是有生命周期的,是渐进式的,大体上三年一个周期。我们还是有信心的,算我们的一个小目标吧。”去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我们想经过三五年时间的努力,能够建立起一个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体系。”
2017年高考,上海、浙江这两个高考改革排头兵的考试科目采用“3+3”模式。所谓“3+3”,就是除语数外3门主要科目外,再选3门选考科目。但在确定3门选考科目的方法上,上海和浙江的方案略有不同。上海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浙江则采用“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一科目。另外,浙沪两地外语考试均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两地高中生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北京、海南、山东高考改革方案同样采用“3+3”模式,确定选考科目实施方案与上海类似,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考生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的成绩与3门选考科目的成绩构成。外语同样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以最好成绩入分。天津的改革方案是在原有的英语听力两次考试的基础上,实行高考英语笔试两次考试,取笔试和听力各两次考试中较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表示,去年在山东省试行了“双向选择”的“3+3”新模式。学生在除了语数外这3科必选课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政治、历史、生物、物理、化学、地理这6科中选择3科。而双向选择的意思是,大学有权规定专业所需考的科目。如果想要考取大学的某一专业,学生则需要看该专业所要求考的科目。
“如何扩大自主性是30多年来贯穿高考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其目的是要给学生和高校更大的选择空间。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自主,这将是必然的改革趋势。”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表示。
招生制度改革试点:试点是成功的,进展是健康的
在今天,分数统一划线录取的“一元选拔模式”愈来愈显现出它的弊端,综合评价选拔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高考改革必然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分数很重要,但分数不能是唯一的录取标准。于是,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招考分离等词汇不断进入人们的视线。
自2014年起,高考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第一,牵动了高中教学改革。高考改革,招生改革就像指挥棒,指挥棒改了,高中阶段的教学必须相应改革。主要体现在大多试点采用了“走班选课”模式。过去那种固定班次教学的模式已经得到改变,学生的自主权大了;第二,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高考改革之后,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这是非常明显的素质教育措施。上海80%的学校都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建立了1800多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第三,在学业水平的考评方面促进改革。过去考试的门类是固定搭配的,现在不是了,是动态组合的,发生了变化。”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这样总结。
与此同时,高考改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2017年,“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被写入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关人士分析,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深化”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试点逐步全面推向全国;二是需要不断完善试点方案,解决各地在试点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这是难点,也最为复杂。”在浙江、上海等先行试点地,“3+3”(语数外3门统一测试,物理等科目选考3门)的考试方案中,已经实施的后一个“3”就遇到了一些具体而棘手的问题。例如多次考试取最好成绩的做法,在目前中国中学普遍“以考试为纲”的背景下,使学校教学秩序就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而“多元评价,综合录取”的录取方式实质是定量评价基础上加定性评价。而定性评价相对主观,容易引发人们对于公平性的争议。
“试点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自主选课这个空间究竟多大才是合适的,因为这可以做定量分析,选择的课太多,学生选择的压力就会增大。就像我们有些同志开车,到停车场去,一个车位就抢着去停,众多的车位就不知道停在哪个车位了,要费一番思量,选择的成本就会上升。还有选修的难度系数怎么设计,这是需要考虑的,比如说简单的课程选课的人多了,难度较大的课程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选择的数量,而难度较大的一些课程往往都是基础性课程,是需要加强的。”
“时间服从质量,坚持质量导向、问题导向,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成功。从目前的进展情况看,从试点情况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是成功的,进展是健康的。”陈宝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