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档案君|小平小道:浓浓真情,改革初心

发稿时间:2018-02-19 07:2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初到江西时的邓小平、卓琳、夏伯根 

  1969年,65岁的邓小平与夫人卓琳、继母夏伯根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生活。 

  每天,邓小平、卓琳夫妇到工厂劳动,在家读书、看报、做家务。邓小平始终关注、思考着局势。 

  从住所出发,经由一条小道,邓小平走二十多分钟,能到工厂。这条红土裸露、杂草丛生的小道,与中国改革开放宏图伟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道由来 

  鸡鸣三声,清晨的阳光照进了南昌陆军步兵学校“将军楼”。邓小平和夫人卓琳每天六点半起床,七点三十五分从家动身去工厂。 

  “将军楼” 

  刚开始,两人从住所到工厂要绕一个大圈子,得走40多分钟,还经过一个长途汽车站,既费时又不安全。 

  后来,厂里的工人为了方便他们上班,就在工厂后土墙上开了个小门,沿着荒坡和田埂铺铺整整,开辟出一条简单的小路——这便是著名的“小平小道”。 

  蓝色箭头为两人原来上班路线,红色箭头为“小平小道”路线 

  这样,两位老人就可以少走一半的路程,只用20多分钟,就能走到厂里。 

  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车间 

  在厂里,邓小平喜欢让工友们叫自己“老邓”。工友们跟两位和蔼的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行家“老邓” 

  “老邓”最初负责在机修班用柴油洗零件。但是他上了年纪,干起来很吃力。车间主任陶端缙就安排邓小平去做钳工。很快,车间工人发现“老邓”活儿很地道。 

  邓小平工作时使用过的工具 

  陶端缙问:“你做这个事好像不是个外行。你是一个行家呀。” 

  邓小平笑着说:“我年轻的时候在法国勤工俭学,就是做这个。” 

  邓小平加工过的螺母 

  邓小平在工厂劳动可不是“走过场”。这位“老钳工”干什么都一丝不苟。 

  “真是好卖力的。”陶端缙回忆,“冬天,不管天气多冷,他都出一身汗。从后背到裤腰带,全是汗水。好卖力的。” 

  邓小平在工厂里做钳工的工作台 

  思考者 

  邓小平下放江西后,工资取消,中央发给他一定的生活费。九口之家,生活比较紧张。 

  邓小平的信 

  他们省吃俭用,节约每一分钱。在住处后面的空地上,他们“开荒”种菜、养鸡。三位老人别看上了岁数,却都自食其力,分工明确。作为家里唯一的“壮劳力”,邓小平负责劈柴、砸煤块等较重的活儿。卓琳负责扫地、洗衣、缝纫。夏伯根负责做饭。 

  这是邓小平一家的柴房 

  大家经济都紧张,工友们过得也不容易。这一切,邓小平都看在眼里。有一天,邓小平问工友陶端缙家里有没有坏掉的收音机,可以让“胖胖”(即邓朴方)给修一修。 

  陶端缙跟“老邓”聊天那是有啥说啥——收音机?买不起的:“我一个月四五十块钱的收入,有四个小孩,有的还在上学,还有老人,哪有闲钱买收音机啊!” 

  邓小平怔了一下,慢慢地说:“我知道,像你们这样年纪的工人结了婚,成了家,生活是很困难的。可这不是哪个人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情况才能得到改善。” 

  还有一次,厂里一位庄师傅打了孩子一顿。起因是孩子不小心摔掉了两块豆腐。 

  那时候,生活物资供应都比较紧张。日用副食品和煤、大米都要凭证供应,当时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每家每月只能领回来两块豆腐。看着庄师傅与孩子,邓小平心里极不平静。下班后回到家里,他感慨:“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日子。难道我们干一辈子的革命,就换来这样的社会主义?” 

  在江西的日子里,邓小平有了大量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他大量阅读马列著作和中外史学、哲学著作,并结合基层实践将这些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架上为邓小平读过的书 

  除了阅读马恩列斯毛等人的经典著作外,他又读了很多中外历史书籍,如《资治通鉴》《史记》《世界通史》《新编近代史》;还有哲学书籍如《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黑格尔的《逻辑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也有文学如《古文观止》,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集外集拾遗》…… 

  邓小平读过的“技术类”书籍 

  另外,还有些“技术类”书籍也出现在邓小平的书架上,——比如《刨工》《船舶柴油机修理工艺》《锻工手册》《锻锤基础中的橡胶垫》等。 

  改革酝酿 

  著名的“小平小道”凝聚着邓小平对中国未来的思索,是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起点。 

  小平小道新旧照 

  1973年2月,邓小平接到了中央要他返京的通知。这位69岁的老人毅然扛起重担,投入到工作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区之行、南方谈话……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转折改变了中国。邓小平在人生的起伏中变得更加强大睿智,在一个个重大关头做出高瞻远瞩的决断。这是一条关乎共和国前景的奋斗路,也是一条“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锻造之路。 

  要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是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的巨大贡献。 

  2008年12月,卓琳在写给小平小道陈列馆的信中说: 

  在新建的三年,是一段难忘的时光。在这里,小平同志每天参加劳动、看书、看报、听广播,密切关注形势。参加劳动,与工人师傅们的朝夕相处,以及在江西一些地方的参观,使他了解了民众生产生活情况和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通过三年的观察,他更加忧思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通过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这些,对于他复出不久即领导进行全面整顿,以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 

  小平小道,既见证了邓小平的改革初心,也见证了人间真情。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孜孜以求的是增进人民福祉。他多次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他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心中想着的就是最广大人民。” 

  资料图引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邓小平何以如此心忧家国? 

  简单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疑问: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本文未作来源说明之图片,全部由档案君拍摄自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小平小道陈列馆”)

责任编辑:杨青山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