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西安交通大学传承与发展西迁精神纪实:以梦为马 驰骋芳华 

发稿时间:2018-02-10 10:12:00 作者:高琦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以梦为马:向科学进军 建设大西北

西迁乘车证。西安交通大学供图

交大员工家属证章。西安交通大学供图

  1956年8月10日,一千多名师生登上“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大家所领到的车票上印着一行大字“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乘坐这列火车的职工、家属还有学生,老老少少,有的相识,有的不相识。虽然越走越荒凉,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兴奋的心情。当时准备入学的新生郑善维回忆说:“大家整班整班的上火车,心情激动,上了火车后,同学们有说有笑,随着列车飞奔,我们唱着那首‘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表达一颗颗火热的心想要早日参加祖国建设的渴望。”

  “我们斗志昂扬,坐在火车上唱着歌,当时怀着响应党的号召和建设祖国的情怀到西安去的。”原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潘季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

  当时最年轻的教授,能源动力科学家陈学俊将上海的房产交公,举家西迁,因为“既然去西安扎根,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

  在1955年至1957年两学年内,交通大学在上海的2812名学生、1472名教师职工及家属,还有教学器材设备将分批、无损失、安全地迁往西安。
  “电灯不明,马路不平,电话不灵”,上世纪50年代的西安,发展水平与繁华的上海判若云泥:学校处在田野之中,晴天路扬灰,雨天水和泥,夏无遮阳树,冬无御寒暖气。

  杨延篪教授回想西迁岁月仍记忆犹新:“校园还是一片麦田,都是烂泥地,一下雨,路烂得一塌糊涂,走路都要摔跤。周围是荒郊,夜晚还能听到狼嚎。”

  交大校园一角。西安交通大学供图

  此情此景,数以千计的交大人没有退缩。至1956年9月,包括815名教职工、3900余名学生在内的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古都西安,经紧锣密鼓建设而成的新校园也从一片麦田中拔地而起。

  “我们当时有一个口号,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彼时还是机械系学生的退休教授胡奈赛表示,尽管迁校任务繁重,学习生活条件艰苦,但全校师生从没有放松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的研究与探索。

交大最初的校门。西安交通大学供图

  钟兆琳教授年过花甲,孤身一人天天吃集体食堂,却第一个到教室给学生上课,并迎难而上建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电机制造实验室。西迁的力学专家朱城,为创办工程力学专业,除了吃饭睡觉,全身心投入到新专业的兴办和发展上,著成堪与国际大师铁木辛柯相媲美的中国版《材料力学》。院士谢友柏,刚来时没有科研基础,没有实验室,他就带领几位年轻教师,从绘制设计图到把实验室建成,他常常几天都不睡觉,困了就把木板铺在实验室地上躺一躺,最终把实验室建成国内外轴承系统动力学领域知名的研究所。 

  西迁师生员工在艰苦岁月的磨砺中创造了崭新的业绩,没有因为迁校而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少开一门课程,也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实验,这被视为奇迹。

责任编辑:张亚云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