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金之玥)“共饮一江水,同浇澜湄花。”近年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干旱问题突出,中国开闸放水缓解越南旱情。“放水外交”成为澜湄合作机制下水资源合作的典范。近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暨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云南大学举行。报告认为,澜湄合作成果丰硕,尤其是六个成员国在水资源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合作,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会议现场。资料图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得到湄公河沿岸国家的大力支持。2016年3月,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三亚召开,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一年多来,各方在政治与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与人文三大支柱和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个优先领域的合作进展迅速,体现出了“澜湄速度”。
报告中指出,澜湄合作机制是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次区域六国共同参与的唯一水资源治理平台。六个成员国在水资源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合作。
自2015年底开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降雨量减少,干旱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用水、饮用水都出现困难。在此背景下,地处下游的越南请求位于上游的中国开闸放水缓解越南旱情。2016年3月15日至4月10日,中国从景洪水电站向下游放水缓解旱情。老挝也积极响应,宣布从2016年3月26日至5月底,从其水库向下游放水缓解邻国旱情。“放水外交”成为澜湄合作机制下水资源合作的典范。
一直以来,湄公河下游国家越南和泰国经常对上游国家在澜沧江——湄公河开发建设水电站进行指责和批评,认为上游国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影响了下游的供水,还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为此,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建立伊始,水资源合作就被列为早期收获项目予以优先推进。
长期以来,水资源合作不仅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且为未来的区域合作探索出了可供借鉴的新方式。报告提出,中国现阶段尤其要注重处理好澜湄合作机制与湄公河委员会的关系,未来,可考虑建立以断面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污染控制、防洪抗旱等管理制度。全流域的问题如洪水、干旱、污染等应纳入澜湄合作框架下的水资源合作范畴。从长远来看,中国应与下游国家一道,参考国际通行的最佳做法,在澜湄合作框架下建立水资源合作与协调的长效机制,逐步打消上下游国家间的猜忌和指责。
“要从推动‘一带一路’和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澜湄合作的独特优势,全力推进各方已达成共识的三大支柱和五个优先领域的合作,使澜湄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先行区和试验田。”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云南大学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卢光盛教授表示。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分为“总报告”“专题篇”“区域篇”三大部分,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此次发布会由云南大学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中国青年网”(ID:youthzqw)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