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看过《创业史》,就懂习近平为何提出“党政干部要学柳青,接地气”

发稿时间:2017-10-22 11:00:00 作者:邹畅 来源: 中国青年网

  10月19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 邹畅)10月19日,习近平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提到党政干部要学柳青,接地气。习近平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我是听我们的人民作家柳青说的。人们说,如果你去农民里面找到他,分不清,你不知道谁是柳青,都一样。(他)就跟关中老百姓一样,穿着啊、打扮啊,连容颜都一样。他就是长期在农民里面,对他们非常了解。中央的文件下来了,他就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该哭还是该笑,他很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这不是习近平第一次提到柳青。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到:“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2016年,在新华网的报道《这些作品,影响习近平数十年》中,披露习近平对《创业史》的文艺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作家柳青。中国青年出版社供图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 

  《创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供图 

  柳青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中国青年出版社是《创业史》的独家授权出版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这样介绍《创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经典读物,“三红一创”中的代表作品,人民作家柳青最重要的著作,面世以来发行量逾百万册,在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读者中有极大的影响力,已纳入2017年教育部中学生新课标选读书目。 

  《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蛤蟆滩各阶级和各阶层人物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及各阶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新排列、新组合,完整地展示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风貌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巨变,特别是他们对待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私有制所持的立场和感情的飞跃。也可以说,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创业者的心灵史。这也是这部小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原因。 

  《创业史》被称为中国文学永在的高峰。中国青年出版社供图 

  2016年6月29日,在柳青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读《创业史》时,我常常为柳青那种内在的自信和从容所感叹,好像这是一个通达世事的老农在讲述他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好像这是一个革命者回到了他的根据地、堡垒户,好像一条大鱼游弋于他的河流,他完整、充分地拥有他的世界,他甚至常常情不 自禁地把叙述人称变成了“我们”,因为对他来说,这一切的确不是你的故事、他的故事,而正是“我们”的故事。 

  早在1983年,作家路遥在散文《柳青的遗产》中这样写道:柳青是这样的一种人,他时刻把公民性和艺术家巨大的诗情溶解在一起。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始终像燃烧的火焰和激荡的水流。他竭力想让人们在大合唱中清楚地听见他自己的歌喉;他处心积虑地企图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又严格的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公民,尽力要求自己不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他多年像农民一样生活在农村,像一个普通基层干部那样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创业史》中那么逼真地再现如此复杂多端的生活——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见的每条细小的波纹都好像是生活本身的皱折。 

  在豆瓣上,读过《创业史》的网友们这样说—— 

  网友“木海”: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红色经典”,出乎意料的好,去除了以往我对此类小说的很多偏见。“凡事需了解,才会明白。” 

  网友“自在的莲花”:父亲常常跟我提到这本书,说在那个时代下能写出这样的书是非常有水平的。我是在大学时读的,读的时候,我也有类似的感受。 

  网友“不呆毛”:朴实的文字,总有惊人的力量和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