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国内 >>  正文

“一个都不能少”教育优先给每个孩子人生出彩的机会

发稿时间:2017-10-13 09:22:00 来源: 未来网 中国青年网

  从教育发展方向的槌定,到竭尽全力支持学生成长成才,再到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五年的成绩写在纸上,体现在每个人的脸上,感动在人们心间。

  “喜迎十九大 中国少年强”

  ----“砥砺奋进的五年 党中央心系青少年健康成长”系列报道

  未来网(www.K618.cn)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李盈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富民,教育为先。教育作为民生之本,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神经中枢和“最强大脑”。

  2011年,我们全面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解决了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这五年,我们致力于不仅让这些孩子们“进得来”,还能“留得住”。让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老师爱上教育事业,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我们在行动。

2013年5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市少年宫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

  “再穷不能穷教育”言出必行把教育当作最大民生

  一直以来,“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所有家庭奉行至上的理念。曾经,有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或因为支付不起大学的学费,含泪中断学业。如今,都已成为历史。

  2017年9月28日,未来网记者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五年超过4%。“这充分体现了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如是说。

  据统计,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是很大的一件事。”

  赵建军说:“不管家庭经济有多困难,只要孩子愿意上学,政府就能‘一管到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政策目标。”

  五年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要实现人才强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谈到人民期盼时首先提到了教育。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这是中央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补短板”的民生工程,也是“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大幅提高了乡村教师待遇,着力解决农村教育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

  国家兜底,扛起担子,切实保障“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可以昂首挺胸地说“我们做到了”。

  国家兜底赶走拦路虎 完善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2017年6月26日,正值暑假,网上流传着一封甘肃定西考生魏祥写给清华大学的信,信中讲述自己出生后先因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而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年幼丧父的他由母亲独自带大。今年高考,魏祥以648分的成绩,位列清华大学在甘肃23个贫困专项录取名额的第十名,极有可能被清华大学录取。可是,若无母亲在旁照顾,他无法独立生活,恳切希望清华大学能够为他们母子解决一间住处。

  有人立刻在刊发求助信的微信公号下面留言:“我是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刘震。我校老师已经与魏祥取得联系,为他提供一切尽可能的资助!清华不会让任何一位优秀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

  当天夜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专门给刘震打电话,询问录取情况和入校后的生活安排;清华大学书记陈旭要求学生部门妥善解决魏祥母子的后顾之忧。

  有了党的好政策,有政府提供的兜底保障,魏祥如愿以偿地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如今,很难看到寒窗苦读十二年,却因家庭贫困被迫中断学业的新闻,取而代之的是贫困大学生带母上学,学校解决住宿,提供临时工作等暖暖的正能量故事。

  其实,和魏祥一样,享受同样优惠政策的学生还有很多,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的教育大力投入和学生资助方式的完善,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五年来,学生资助取得重大进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表示,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6项新的资助政策,完善了11项原有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至2016年,全国累计资助学生(含幼儿)4.25亿人次(不含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资助学生数从2012年的8413.84万人次,增加至2016年的9126.14万人次。资助总金额累计7000亿元,年均增幅10.66%。

2012-2016年我国学生资助资金规模 图片来源教育部

  对于困难学生的资助,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说:“开通绿色通道,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报到现场不带一分钱也可以完成入学注册手续。”

  政策保底线补短板 全方位保障教育公平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是促进公平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良好教育,让更多孩子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底线、补短板。

  其一,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2014年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启动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个孩子,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

  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2016年8月,财政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的意见》,决定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学杂费。

  其二,加快推进民族教育全面发展。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颁布,要求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推进民族教育全面发展”。

  其三,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2015年11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决定自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教育领域城乡发展一体化。

  其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指示,要求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其五,关注困难群体教育。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确定了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营养需求和上下学交通需求的“三优先”的原则。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习近平主席看望福利院儿童

  2014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目标是3年内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从72%提高到90%以上。

  2016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的通知,要求在普通学校(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资源教室,配备资源教师,为残疾学生的学习、康复和生活辅导提供全方位支持。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 让劳动者安心工作

  除了兜底留守儿童,政府还惦记着随迁子女的入学难题。教育部等部门坚持“两为主、两纳入”政策,积极推动各地“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接收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力争80%的孩子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动教育公平。

  滴滴司机罗永耀说,六七年前,他从英德到韶关打工,当时还没稳定下来,也不了解相关政策,就把孩子留在老家上学。一年之后,稳定下来的他把大女儿接到韶关上小学。今年9月,他又把小儿子接到韶关读一年级。

  “孩子在身边,我们工作很安心。”罗永耀说,“虽然户籍在老家,但把孩子接来韶关上学的手续并不复杂。“现在两个孩子都在赖新小学上学,特别喜欢学校的足球课,跟同学相处得很好。”

  据悉,5年来,广东韶关市安排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累计超26万人次,“随迁子女”上学升学更加便利。

  未来网记者从北京教育考试院了解到,2017年10月11日8时起至14日20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在网上申请参加北京2018年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

  而这一切得益于30个省(区、市)出台的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和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

  实施城乡统一“两免一补”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钱随人走”惠及近130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

  家庭教育是“家事”更是“国事”劝诫父母不做“虎妈”“狼爸”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专家表示,近年来,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一些家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虎妈猫爸》让很多父母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随着家长对子女期望的提高,“虎妈”“狼爸”也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2017年2月,春节刚过不久,和女儿乘坐动车从四川省攀枝花回重庆的虎妈,将8岁女儿和三大包行李一起扔在重庆火车北站,告诫女儿要想回家,就自己想办法。

  民警试图联系女孩母亲,遭遇女孩阻拦:“能不能不要打电话给妈妈,我能自己回家,妈妈这是在锻炼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太多发生成长危机的学生,往往与错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而不少失败的家庭教育的父母具有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决定父母教育好孩子的是较高的教育素质,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2015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表示:“家庭教育工作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

  从教育发展方向的槌定,到竭尽全力支持学生成长成才,再到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五年的成绩写在纸上,体现在每个人的脸上,感动在人们心间。

责任编辑:张博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