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的一天,6位北京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小聚,他们事业小成,蓝鸿颖成为公益人士,吕长银自己创业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海归女科学家孟祥瑜组建了实验室,龙柯翰回到家乡云南,鼓励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聊着聊着,他们聊起了10年前写下的一封信,那是当时的他们写给现在的自己的,6个人很感慨,他们实现了当初的诺言……
这是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6级本科生2班学生表演的穿越情景剧――《十年后的我们》,以此为自己的“德育论文”开题。在北理工,每位学生毕业时,除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外,还要完成“德育论文”,进行“德育答辩”,这个传统已坚持了15年。
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成为本届学生“德育开题”的内容之一,学生们在信中畅谈着小目标和大梦想。壮族学生龙柯翰想回到家乡,为当地的孩子带去优质的教育资源;马一栋想安心学术,将来成为神经生物学家;来自青海的娜仁高娃则立志要推广家乡的民族药业;蓝鸿颖虽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但她期望自己能“自信勇敢、独立坚强”……写下的信,就是对自己的承诺,大学四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学生们要对照承诺,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写给未来的信将被投递到至善园一层的“未来驿站”,大四毕业前夕方可再度开启。
除了学生写信,北理工的校领导、教师也组成德育开题指导小组,指导学生树立目标,鼓励他们勇敢前行。此外,去年,学校还给学生开出“德育书目”,包括《苦难辉煌》等十本书,请同学们分享读书心得。
“德育论文”开题后,大二大三期间,全体学生还要经历中期检查,大四则要撰写3000字到5000字的德育论文并完成答辩,系统总结和反思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情况。自2003年以来,该校已有4万多名毕业生参与德育答辩。
目前,北理工正在建设学生成长大数据综合评价系统,将囊括学生思想、体育文化素质、创新创业、学业等十大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信息,每一类又细分为多项指标。该系统有望明年启用,学生将拥有电子“德育档案”,学生大二大三德育中期评估时,可对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