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看,那田地早已变了模样

发稿时间:2017-05-20 06:31:28 来源: 江西日报 中国青年网

  从会昌县城新区驱车向东,翻过一道山梁,记者来到了该县文武坝镇古坊村。古坊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2016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224人,同样是在去年,全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车行村庄中,主干道两侧成片的蔬菜种植基地让记者印象深刻。细细一问才知道,恰恰就是这片菜地,在古坊村的脱贫路上发挥了大作用。

  富民增收产业带。一年前的春天,古坊村富民生态农业合作社在村里成立了。为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村党支部坚持产业优先,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尽可能多地吸纳村里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进行果蔬种植。如今,合作社在村中已建成包含100亩大棚蔬菜基地、298亩露地蔬菜基地、350亩采摘果业基地和100亩高标准水产养殖基地,果蔬种植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初夏的早晨,记者漫步在3公里长的村中主干道上,只见两侧菜畦青青、村妇正忙。很难想象的是,摆在两年前,这里还都是一片水田。

  “水稻是村里的传统产业,村里的耕地以前基本都是稻田。”古坊村驻村第一书记、文武坝镇常务副镇长郜邵华和记者算了一笔稻田收获的账:两季稻相加,若按晒干后亩产600斤算,一亩地一年也就千元左右的收入。由于村庄紧挨县城,村西头到县城新区的最短距离甚至不到一公里。近年来,村中不少夫妻到县城干起了泥水匠,丈夫做大工,妻子做小工,夫妻俩一天就能赚个300元。因为这个原因,村里不少稻田抛了荒。

  如何在高效利用土地的同时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成为村党支部成员的共识。

  坐拥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村党支部最终瞄准果蔬种植业,通过党员干部带头、能人参与,2016年3月,富民生态农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如今,村中的713亩耕地中,合作社已完成土地流转398亩,并将其从原先的稻田改造成了如今的蔬菜基地。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不仅有每亩每年6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全村75户贫困户中还有超过40户被吸纳到了合作社中工作,能领取每天60元的劳动报酬。

  本报记者卞晔

责任编辑:千帆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