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曹怡晴蹲点的村是重庆市开州区满月乡双坪村。这个村子建在悬崖之上,以前村民们出入都要靠山崖上的这两重木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97年,老支书带领300多村民,用两年时间,硬是拿着锤子和钢钎,在悬崖上凿出了一条“天路”。
听着村民们讲他们自己的故事,每一名驻村记者都感同身受。
袁贻辰是中国青年报记者,在贵州省兴仁县塘山村驻点。每天在采访结束后,他回到村里的住处——计生室。
在蹲点的日子里,袁贻辰有时也会想起在城里的生活,大城市,邻里之间都很陌生,住对门都不见得认识,而在大山里却不一样,老乡们对他的热情,让他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温暖。
和村民们相处久了,记者们感觉和村民们之间也有了感情,有些事可以从村民的角度去考虑,渐渐地他们也融入其中。在蹲点调研中,记者们发现,这些村子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条件差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村民们致富的门路不多。他想,作为一个记者能去推广一些什么,能帮他们牵线搭桥做一些什么。
其实有很多记者都跟袁贻辰有着同样的想法。现在农村的很多地方都建立了自己的农村电商平台,而且有的还做的很红火。但是范存宝驻点的江西的桃洞村,在这方面就是个短板。他跟驻村干部沟通后,村里就专门派人去到了别的村取经。
不管是海拔4000多米高寒缺氧的藏北高原,还是不通公路、语言不通的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地区,驻村记者们真实的记录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参加此次驻村调研的记者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领悟。
真正深入农村、融入百姓生活,“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这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有的本色,是出好作品的基础。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作品将记录下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精准扶贫的显著成就,鼓舞着人心,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也将在一个个鲜活的中国故事中,向世界诠释中国发展进步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