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发言人王国庆:成功的发布会不只是留下“金句”
发稿时间:2017-03-03 07:53:00 来源: 新京报
今年第二次“登台”感觉更从容
新京报:听说你为了准备这次发布会,春节前就开始在委员驻地“封闭”,这段时间都做了些什么?
王国庆:其实不是“封闭”,而是密集接触媒体和各部委、相关部门。从春节前开始,我们邀请了几十家中外媒体记者开了四场座谈会,听听大家当下关注的热点和在两会上想提的问题。此外,还和各部委进行了座谈。
新京报:据说去年为准备发布会收集了1400多个问题?
王国庆:今年比去年还多,今年收集了1700多个问题。
新京报:这么多问题收集上来,怎么处理?
王国庆:这1700多个问题,当然有许多是重复的。我们的工作团队包括我在内9个人,把这1700多个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分析,从中找出关注的热点、角度。去年我们从1400多个问题中梳理出将近180个问题,今年也差不多。
新京报:准备了这么多问题,发布会上回答的问题有多少?
王国庆:发布会通常就60-70分钟,去年的发布会上共有17位记者提问,有个别记者提了2个问题,加起来也只回答了22个问题。这还是把“交传”改为“同传”的情况下,相当于增加了一半答问时间,但还是非常有限。
新京报:对于今年第二次登台,心情有何不同?
王国庆:更从容一点,因为去年已经有一次经验了,今年不算“轻车熟路”,也算是知道门路了,所以相对轻松一点。
发言人要有个性 但不能标新立异
新京报:发布会上,发言人的一些“金句”常常会被媒体捕捉,如何看待发言人的个性化表达?
王国庆:讲话风格也好,用语习惯也好,都没问题,都是为内容服务。我们在培训新闻发言人时特别强调,新闻发言人要有个性,但不能标新立异。
不能发言人讲完后,人家只把他的一句话记住了,但是把他想要传递的信息、政策等最根本的东西淹没了。结果第二天媒体上,都是他的那个“金句”。我认为,不只是记住“金句”,而是把你讲的内容都记住了,才算成功。
新京报:对去年你在发布会上的表现,家人觉得怎么样?
王国庆:家里人说我念稿子念太多了,老是看稿子。
新京报:你接受家人“批评”了吗?
王国庆:我说,这个我有不同意见。发布会上回答的提问,有些和我工作内容比较近,我可以比较放松,甚至多说一些;但有一些问题,如果有一个用词不当,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重要问题要慎之又慎,这个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做法,发言人遇到需要特别谨慎的问题,把卡片抽出来,“我给你念一遍”,再问,再给念一遍,不加自己的东西。